养蚕,是杭州三年级科学教材的规定动作。按该市三年级小学生2万多人计算,如果每人养10条,蚕宝宝就得20多万条。有不少家长在网上因找不到桑叶而吐槽。
(5月16日《钱江晚报》)
以蚕宝宝的一生为例进行教学,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孵出的新生命、生长变化、生命周期等过程,体验生命的可贵,本有着教育孩子尊重生命的良好初衷。
然而,杭州2万多名小学生被要求养蚕体验生命,以每人10条计算,将是一个巨大数字。如今城市里桑叶稀少,蚕宝宝也不是随处可见,很显然,孩子们的家庭作业再成家长作业。父母们为了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被迫各显神通。
学校让孩子来养蚕,写观察日记,但日夜照顾蚕宝宝的工作,实则落在了家长肩上。这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也背离了培养孩子兴趣及动手能力的教育目标。
其实,观察动物的生命周期不必囿于养蚕,家里的猫、狗、金鱼都是非常鲜活的教材,甚至养花种树都是不错的选择,既方便操作,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参与感。如果,每个学生依据不同情形和兴趣饲养不同东西,或者能在校园内开辟区域集中养殖供学生观赏,既可以免除每一个家庭的麻烦,也可以方便师生交流,岂不更好?
“满城找桑叶”,是把教学任务变成了折腾家长,实则是一种教育形式主义。近年来,类似这种脱离实际、墨守成规、变相加重课业负担的课程很多,让家长们头痛不已,它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镜鉴,提示教育者有所反思和改进。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