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國學,可以“穿越時空,與先賢對話,與經典同行”。但沉靜下來,不妨再問,為什麼要促進領導幹部學國學,學怎樣的國學?
記得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考察時說,“展望未來,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勝利在望。中華民族積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發出來去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奮鬥。”領導幹部,不僅自己要奮鬥,還有領著大家奮鬥的責任。
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一定要有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國學,就是一個重要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民族復興必有文化復興。復興不是復古,既有“恢復”,更有“創新”。今天我們促進幹部學的國學,不是把古人編織的畫布翻出來,掛在牆上欣賞;而是要織一塊嶄新的畫布,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古代就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很多具有永恆價值,要傳承,要弘揚,要在新時代閃爍新光芒。古今之間有“常”有“變”,中西之間有“同”有“異”。“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要知常知變,知同知異,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綜合中西文化之優長的綜合創新之路。“兩創”,是“經天緯地”的大手筆,頂天立地的大工程。今日國學,當在其中複位、復興,成為顯學。
我們的幹部都是馬克思主義者。我們當然要學好馬克思主義。那麼,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如何契合或相容?
打天下要走自己的路,治天下更要走自己的路。通過武裝鬥爭打出了天下,不可能在治國理政、調整內部矛盾時照樣不斷打下去。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傳統文化所包含的豐富的治國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可為今天“資治通鑒”。正心誠意修齊治平,可以、也應該成為當政者的修養和為政之道。何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許多智慧,打天下治天下都用得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君子之德”,與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相契相合。
今天,市場經濟自然要“向錢看”,但也不能搞得“一切向錢看”,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誠信、道德統統拋棄,都“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如果物欲橫流,社會亂套,市場經濟也難以為繼。“君子以厚德載物”,豈容“財之日進而德之日損,物之日厚而德之日薄”?蘊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本性”,有巨大的能量,關鍵是如何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喚回它、啟動它、放大它,使它成為強大的正能量。今天,診治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等道德失範現象,不妨從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強化道德約束和慎終追遠的定力,去增強我們民族在現代化浪潮中強身健體的抗體,增強人們在各種物質誘惑面前的免疫機能,促使人們做到見利思義、義利並舉、先義後利。我們這個有著“厚德載物”“重義輕利”傳統的民族,有為人類開闢“君子以厚德載市場經濟”新境界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形成的國學,經過今天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博大、深厚的精神家園。
(朱康有根據作者致辭整理)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