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離不開父母老師的教育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發唁電,對梁思禮同志逝世深表哀悼,向梁思禮同志的親屬表示慰問。
習近平在唁電中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梁思禮同志毅然歸國,為發展我國航太事業鞠躬盡瘁,並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和嚴謹作風令人敬仰。
梁思禮是我國航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4月14日10時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關於梁思禮,人們或許還不知道他的另一重身份——他是梁啟超最小的兒子。
梁啟超, 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他的九個孩子各個成才,其中三位是院士。
他特別關注子女們人格道德品質方面的修養,希望自己的子女都具有“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養成健全的人格,成為新民。無論遇到何事都能有睿智的判斷,堅定的信念和勇敢不懼的精神。
梁啟超注重把自己的愛國情懷傳給子女們,在家書中他常教育孩子們把個人努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報效祖國。梁氏9個子女7個留學海外,皆學有所成,卻無一例外都回到祖國,體現了愛國家風的良好傳承。
對於治學,相對於成功與否,梁啟超更看重的是治學的態度。在給梁思成、梁思永的信中,他寫道:“汝等能升級固善,不能亦不必憤懣,但問果能用功與否。若既竭吾才,則於心無愧;若緣殆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佳子弟矣。”
先來看看英才輩出的梁氏家族——
梁思成
梁家幾位子女中,最著名的當屬梁思成。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受聘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並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築師。由於在中國古代建築研究上作出的傑出貢獻,他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後來,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他還曾被選為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48年,在平津戰役前,梁思成繪製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使北平古跡避免受到炮擊,保護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牆。
美國學者費正清也對梁思成評價頗高:“二戰”中,梁思成因為車禍後遺症導致脊椎受傷。然而,無論疾病還是艱難的生活都無損於其對自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就是在戰爭時期,梁思成用英文寫成了《圖像中國建築史》。
專事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更是稱梁思成為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拼命三郎梁思永
相對於梁思成,梁啟超的次子梁思永顯得不那麼為公眾所熟悉。但他卻是我國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並於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新中國成立後,梁思永還曾擔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此外,他還留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這樣的經典傳世。
梁思永選擇考古,很大程度上是受梁啟超影響。很多外國人當年來中國四處挖掘文物,得手後即偷運出國牟取暴利,梁啟超覺得中國不能放任自家的寶貝被人奪走,中國學者應該努力建立自己國家的考古學科。
梁思永
當時,考古是一門不被人看好的冷門專業,但梁思永卻義不容辭地赴美學習考古了。
在他的女兒梁柏有眼中,父親就是名副其實的“拼命三郎”,就算是在患病後,也依然那麼拼命。
梁思永經常挽著褲腿下水工作,腦力和體力消耗都非常大。他在野外工作時時常連續泡在水中長達幾小時,隨便啃點饅頭喝幾口涼水就當正餐。
1932年春天,梁思永在野外工作時患病,當時沒有及時治療,仍堅持工作,直到後來發起高燒,住進了協和醫院,才知道已轉成烈性肋膜炎。醫生從他的胸部抽出四瓶水,顏色像啤酒一樣。
1950年8月,梁思永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當時他基本上只能在病床上主持考古所的工作,制定長遠規劃,指導野外工作和室內研究,把每天要做的事寫在小條上,逐條解決處理。與此同時,他的研究工作卻絲毫不耽擱,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
在梁柏有看來,梁思永年僅49歲就去世,其實就是積勞成疾。
精忠報國梁思禮
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科院院士梁思禮是梁啟超最小的兒子。1929年梁啟超逝世時,梁思禮只有4歲多。但在梁思禮的心中,父親的影響卻伴隨了他的一生。
梁思禮說:“我們從父親那裏繼承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愛國’。父親生前曾說過,‘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後可以用大事’。這一句話,影響了我的一生。”
1941年,梁思禮來到美國,然而兩周後,珍珠港事件就爆發了。他因此和家裏失去了聯繫,經濟來源也因此斷了。
此後他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在罐頭廠裝過罐頭,在餐廳端過盤子,在游泳館當過救生員。
打工之餘,他將所有時間投入到了學習中。在美國求學期間,梁思禮主修電機工程專業,之後又學了自動控制專業,並先後拿到了碩士和博士學位。1949年9月,離開祖國已經八年的梁思禮得知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後,歸心似箭地回到了那片他日思夜想的故土,參加新中國建設。
不過,回國創業的道路充滿坎坷。1962年的一次導彈發射,留給梁思禮的是一段慘痛的記憶。“發射後沒多久,導彈就不聽使喚地掉在了當時距離我們300米的地方。”試驗雖然失敗了,梁思禮卻從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隨後的兩年時間,梁思禮是在無數次的試驗中度過的。在經過17項大型地面研製試驗,105次發動機試車後,東風二號導彈在1964年6月29日發射成功了。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太人,他的職業生涯也見證了祖國航太事業的發展。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