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在這看似非常簡單的數字背後,都蘊藏著什麼樣的傳統文化思想呢?它都包含了哪些具體的知識呢?
古代的中國教育是不分學科的教學時代,學生們最應該掌握的學問、知識是什麼呢?古人是怎樣將數學、文學、歷史學、自然科學這幾類學科巧妙結合在一起的呢?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中國古代的小孩子,到六歲就要入學,尤其是貴族子弟,到六歲就必須入學,這是有很嚴格規定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學數數,先將這些數字搞明白了,四則混合運算也掌握了。
再學東、西、南、北、中,有關方向和方位這些方面的基礎知識,緊接著就學習六藝(俗稱小六藝),也就是禮、樂、射、禦、書、數六門功課。
學習“六藝”
“禮”就是要懂得各種禮儀、禮節、禮貌。
“樂”就是要學會掌握各種樂器,能彈、會唱。
“射”就是射箭,要求學生通過練習武功,練就強健的身體,通過練習射箭,增強軍事作戰的本領,隨時準備上戰場作戰。
“禦”就是要求學生們會駕馭車輛,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會開汽車,得有汽車駕照。
“書”就是要求學生會寫字,會起草公文,懂得書法、繪畫。
“數”就是數學,要求學生們還得會使用算盤,相當於我們現代社會會使用電子電腦。
學會並經過考試通過後,確實掌握了這六門藝術,就等於拿到了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公務員證,就有資格進政府部門或機關工作。
用通俗的說法,就是你必須具備這些最基本的條件,才有資格去做官。周王朝以及秦朝、漢朝等朝代都是這樣規定的。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所謂的三才是指天才、地才、人才為三才。《周易▪系辭》中記載:“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
《易經》裏講道:“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應天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遠古時代的聖人伏羲氏,在創制先天八卦的時候,目的就是要用它來順應大自然、利用大自然,說明大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
後來周文王、周公父子倆還進一步推演確定天的道理是“陰和陽”、地的道理是“剛和柔”、人的道理是“仁和義”,這就叫 “三才”。
和這個相對應的就是三大:“天大、地大、人大。”這“三大”才是人類最重要、最基本、最永恆不變的東西。
天地之間人為貴,中國人重視的是以人為本,西方人強調的是以神為本,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所不同的重要區別特徵。
“三光者,日月星。”我們仰望著天空,白天能看得見最光亮的是太陽、晚上能看得見的是月亮和星星。
太陽是在白天出現,是陽的精華。月亮是在夜晚出來,是陰的精華。天上除了太陽、月亮能發光,還能發光的天體那就是星星。
星星是總的稱呼,中國古代人還將星星分為三大類,一類星叫行星。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中國古代人早在幾千年前就知道這五大行星了。
二類星叫宿星,這也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二十八宿星。東方的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的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西方的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北方的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總共有二十八宿星。
三類星星叫經星,除了五行星、二十八宿星之外的星星都叫經星。
古代天文學儀器
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知識是相當發達的,歷朝歷代都有專門負責天象的官員。
但是這類星占學在中國古代,一般均列為皇家禁臠,禁止民間染指,因為古代中國人篤信“天垂象,現吉凶”,天象被看成是“天意”的顯示,是上天對人間帝王政治優劣的表揚和批評,是改朝換代的徵兆,是對人間吉凶禍福的預言和警告。
因此一般老百姓是不允許觀天象的,官府認為你這是通過觀察天象,想瞭解宮廷內的秘密,甚至是為謀反而做準備工作。這個是絕對不允許的,一旦發現有人觀天象,抓住以後隨時都有可能被殺掉。
明初就有明文規定除欽天監官員以及少數特殊人物外,其他官員與軍民人等若“私習天文”,皆有重罪。
《萬曆野獲編》中經常被人們引用的一段話“國初學天文有厲禁,習曆者遣戍,造曆者殊死”,所言正是當時情形。《唐律疏議》甚至規定:“私習天文者,並不在自首之例。”這是非常嚴苛的禁律。
有關《周易》這方面的知識,後面在講“五經”的時候我還會同大家一起再探討。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運轉,便將黃、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二十八個做為標誌,合稱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
角、 亢、氐、房、心、尾、箕,這七個星宿組成一個龍的形象,春分時節在東部的天空,故稱東方青龍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這七個星宿形成一組龜蛇互纏的形象,春分時節在北部的天空,故稱北方玄武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這七星宿形成一個虎的形象,春分時節在西部的天空,故稱西方白虎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這七個星宿又形成一個鳥的形象,春分時節在南部天空,故稱南方朱雀七宿。
由以上七宿組成的四個動物的形象,合稱為四象、四維、四獸。古代人民用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沒和到達中天的時刻來判定季節。古人面向南方看方向節氣,所以才有左東方青龍、右西方白虎、後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說法。
星宿的概念深入引導人民生活中,這些成語多是與星宿有關的:
【捫參曆井】:參、井,皆星宿名,分別為蜀秦分野。指自秦入蜀途中,山勢高峻,可以摸到參、井兩星宿。形容山勢高峻,道路險阻。亦形容世路艱難。
【氣沖鬥牛】:形容氣勢之盛可以直沖雲霄。氣:怒氣。鬥:南鬥星,星宿名,泛指天空。牛:牽牛星,星宿名。
【七月流火】:經常被錯用,實際指的是:天氣逐漸涼爽起來 。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大致意思是:夏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去做。周曆一月大風觸物發聲,二月凜冽。沒有衣服,如何過完這一年?三月修理耜類工具,四月抬腳踩耒耜等耕田。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飯到那農田。田畯看到農民在田裏勞動非常高興。
“七月“, 指夏曆的七月,也就是今天農曆的七月,大致相當於西曆的八月。
“流”, 指移動,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每年夏曆五月間黃昏時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後,就漸漸偏西。時暑熱開始減退。故稱“流火”。
古人發現大火星逐漸向西方遷移,墜落的時節,天氣就開始變涼。
這裏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氣,而是一顆星的名字,即天蠍座α星。它是天蠍座裏最亮的一顆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因此中國古代天文學稱之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
通過常年的觀察,古人發現“七月流火”之時,也就是當“大火”星逐漸向西方流動、下墜的時節,天氣就會開始漸漸轉涼。
另外,由於春分點的緩慢移動,距今兩千多年的《詩經》裏所描寫的“七月流火”的情景,如今則要到農曆八月底才能觀察到。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