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一个关于阅读的日子——世界读书日。
就在不久前,3月31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3月20日对外发布的国务院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为“力争年内出台的项目”,加强阅读立法。
而在一个多月前的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连续第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也从“倡导”变为“大力推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我国的全民阅读数量和质量已有显著提升,但阅读人群不够广、阅读困难群体仍然存在、阅读“碎片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全民阅读的发展。将全民阅读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完善,可以倡导更健康的阅读习惯,使更多人感受阅读的魅力。
立法并非干涉个人行为
早在2007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聂震宁作为第一提案人与3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全民阅读”写入中央决议;党的十八大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文化战略写入报告;2016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提供了上位法的依据。
“这些都为开展全民阅读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依据和法治基础,表明政府对全民阅读越来越重视,也表明已开展10余年的全民阅读活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指出。
朱兵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不断发起、推进阅读促进项目,为我们开展全民阅读提供了国际经验。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键问题。建设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都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离不开文化的继承与开创能力的整体提升。而这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就是要下大力气促进全民阅读。
有人认为阅读是私事,不应用立法干涉,而聂震宁却不这么认为:“并不是以法律干涉公民的个人阅读行为,而只是以法律保障的方式,来为全民阅读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
“我国全民阅读率在纸质出版低迷的状况下,还能保持逐年增加态势,十分不易,说明我国进行了10余年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卓有成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说,相信今后随着我国逐步将全民阅读纳入法治化轨道,全民阅读率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全民阅读对于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对于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将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建立健全全民阅读长效机制,养成国民的阅读习惯,建设一个书香充盈的社会。”朱兵说。
对此,聂震宁十分赞同,他认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开展全民阅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开展全民阅读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碎片化浅阅读不“解渴”
数据还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74.4分钟,比2015年的62.21分钟增加了12.19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较2015年增加了3.37分钟。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13.15分钟,比2015年减少了3.86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6.61分钟,比2015年减少了2.22分钟。
“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等已成为当今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少年轻人一有闲暇时间就拿起手机上微博、微信或玩网络游戏,鲜有拿起书本静静阅读的。”聂震宁说,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巨大,信息之间的传播速度快,使我们的阅读难以深入下去,极易停留在表层状态形成一种“微阅读”“浅阅读”。
在聂震宁看来,图书不是普通的商品,是承载人类智慧的精神产品。人类的阅读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层次的阅读满足的是人们不同方面的阅读需求。浅阅读不需要过多思考,适合搜索类型的阅读,看过的内容易被遗忘,这也是不少人感到浅阅读不“解渴”的原因。
“但深阅读不同,它满足的是人们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的需求,尤其是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必须深阅读才能获益。”聂震宁接着说,真正的阅读需要读者持续专注在书页上,通过阅读内容进行思考。
“但是现在很多人即使有时间,看的也多是幽默搞笑的短文、言情小说、娱乐报道等,真正读的不是学术知识、思想争鸣。”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莫纪宏指出。
“海量信息并不意味着海量知识,低级趣味的读物不但无法增长知识还会使人误入歧途。”莫纪宏说,要好读书、读好书,应选择经典名著或其他有价值的书籍,领悟读书之道,享受读书之乐,在知识的海洋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磨练意志。
“当全民阅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的时候,决定的因素就是阅读内容了。必须加强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进一步完善创作出版扶持和激励机制,加强对精品力作的宣传推广,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多优质阅读内容,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和水平。”郝振省说。
开放学校图书馆实现双赢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被不少大学生和教师视为“宝藏”。据数据显示,我国1000余所高校的图书馆拥有藏书6亿多册,而公共图书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
对此,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向公众提供全民阅读服务。
这条新增加的规定引起了莫纪宏的注意。
“在信息时代,出版物成井喷态势,读者面对众多读物如何选择,可能会有不少困惑,高校图书馆应参与到向社会推介优质阅读的工作中去。”莫纪宏说。
莫纪宏指出,目前高校图书馆只针对学生及老师开放,但在学校放假期间,图书馆资源就被闲置,高校周边的很多居民无法享受这些资源,十分可惜。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可实现资源共享,在不影响师生借阅的情况下提倡开放。”莫纪宏说,这是为民众创造阅读条件,阅读设施最大程度为公众提供便利,有利于将高校的经验与社会阅读进行分享,在整个社会的阅读推广过程中发挥高校图书馆应有的作用。
“学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借鉴了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思路。”聂震宁指出,我国很多大型体育场馆在没有国家赛事的时候,可以租借给社会团体举办体育、演艺活动等,充分将资源加以规划利用,实现了双赢。
“高校作为人才与知识的汇聚地,在城市文化建设与精神凝练方面,其辐射作用与传承创新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聂震宁认为,高校图书馆应与公共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在聂震宁看来,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面向不同的服务群体。前者更多是面向普通读者,小说、文化读物、儿童读物、音像制品比较多。如需要更专业的资料,则可以选择后者。双方资源共享,可以各取所长。
全民阅读应实现全覆盖
“国家促进全民阅读,应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阅读活动的权利。”郝振省指出。
对此,征求意见稿第六条规定,国家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全民阅读促进工作。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为视障等阅读障碍者提供盲文出版物、大字出版物、有声出版物等,并逐步改善视障等阅读障碍者的阅读条件。
“应满足弱势群体阅读需求。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聂震宁认为,通过阅读救助活动,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在聂震宁看来,既然是全民阅读,那么就是全覆盖的概念,不仅包括普通人,还包括那些条件艰苦、阅读能力差的人,作为全民的一部分,社会必须关怀这些群体。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立法,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关心他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缩短差距,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莫纪宏说,加大对城市社区、农村地区等基层阅读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投入,促进全民阅读均衡协调发展。
作为全民阅读的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聂震宁说,他曾经为一类特殊群体的阅读者提出过建议,那就是服刑人员和戒毒人员。
征求意见稿第十四条规定,监狱、戒毒场所和社区矫正机构等应当为服刑人员、戒毒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必要的阅读条件,开展阅读活动。
“这条规定采纳了我的建议。”聂震宁的初衷是,除了文盲、贫困者、儿童等阅读弱势群体,其实服刑人员等社会边缘人群更需要社会关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聂震宁看来,阅读很可能成为他们重获“新生”的途径,他们可以从阅读中获得新的技能,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改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有所悟,悟有所感,走上改造自我的道路。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