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一三年四月,紅線女在廣州親自指導第八期香港粵劇藝術研修班八十多名學員\資料圖片
粵劇,早期稱本地班、廣東大戲,是形成於廣州地區,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並傳播到東南亞、美洲、大洋洲、歐洲等華人華僑聚居之地的地方戲曲劇種。粵港兩地粵劇發展的歷史,是粵港關係血脈相連的重要見證。
從2003年開始,粵港澳三方文化機構籌劃聯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將每年十一月最後的一個星期日定為“粵劇日”,藉以拓寬觀眾視野,弘揚粵劇藝術。
多年來,粵港澳三地政府、文化界、粵劇界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為粵劇成功申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5月,粵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09年國慶節期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2年4月19日,粵港澳三地又在香港舉行粵港澳文化合作第十三次會議上簽署《粵劇保護傳承意向書》,承諾進一步合力推動粵劇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如今,三地粵劇表演團體互訪演出頻繁,三方共同舉辦了“粵港澳粵劇群星薈”等多個合作項目,形成了較好反響。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