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不少“双一流”高校陆续发布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在疫情的影响下,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也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毕业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发现,经历了2020年这一特殊的年份,名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稳定,留学率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国内深造。此外,毕业生们不再扎堆儿“北上广”,不少学生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或邻近省份就业。在就业行业和用人单位性质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企业就业,基层就业也成为不少名校大学生的新选择。
高校就业率总体稳定,国内深造比例走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2020届毕业生更是达到了874万人。如此大体量的毕业生人数为2020年的就业工作带来新挑战,但从整体来看,高校的就业率总体保持稳定。
根据已经公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不少高校的毕业生数量成为往年之最,一些高校甚至已经破万。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11588人,浙江大学为12727人,四川大学为15932人,吉林大学甚至达到了16944人。
而从就业率来看,不少高校都可以达到90%以上。例如,清华大学2020届毕业生共6995人。截至2020年10月31日,就业率为97.8%。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7.7%、98.3%和97.2%。西安交大2020届毕业生共计8634人,截至2020年11月30 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9.09%。其中,本科生就业率98.60%,硕士生就业率99.49%,博士生就业率99.73%。
在留学受阻和就业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深造。2020年,教育部宣布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这对于本科生来讲,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就业“分流”的效果。
一些数据也证明了这样的趋势。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校本部总体就业率为97.62%,从毕业去向分析来看,本科生以国内升学(43.39%)为主,出国(境)深造(24.81%)和签约就业(21.07%)次之。而在清华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国内升学比例连续两年增长,今年首次突破60%。
受国际形势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一些高校的出国(境)深造比例有所下滑。浙江大学2019届毕业生出国(境)比例为12.6%,到了2020年下降至8.72%;武汉大学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由2019年的9.37%下降至2020年的7.79%。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由2019年的15.3%下降至2020年的9.6%。
值得注意的是,深造并不意味着进入了“保险箱”,有高校就提出了“教育适度”的问题。南京大学发布的报告就“教育适度”比较毕业生实际学历水平与其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学历水平的关系,考察他们在从事的工作中是否存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情况。其中,本科毕业生“教育适度”的比例为86.40%,硕士毕业生则为48.50%,“教育过度”的比例为49.81%,博士生“教育适度”的比例为80.09%。可见,硕士毕业生的“教育过度”现象非常明显。
不再扎堆儿“北上广”,灵活就业成新趋势
曾经,“北上广”成为不少年轻人就业的“白月光”,不论是否留在当地,“去一线城市闯一闯”都是一个需要打卡的人生选项。然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观察近几年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北上广”已不再是一个必选项。如今,不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或者选择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或者选择去邻近的发达省市。
南京大学就业排名前五的省市为江苏省(45.45%)、上海市(12.93%)、广东省(9.39%)、浙江省(8.22%)、北京市(5.93%)。西安交通大学2020届毕业生在陕西省就业的比例达39.68%,其中在西安市就业占比最高,为92.08%。此外,东部地区为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战场,其中71.92%的毕业生流向了上海市。在四川大学,西部地区(64.93%)为2020届毕业生就业主战场,其中四川省占比52.47%;其次流向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等,占比为28.15%。
对于身处湖北的高校毕业生来说,这个就业季显得格外特殊。为保证湖北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从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在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虽受到疫情影响,但仍大体保持稳定。
其中,截至2020年12月10日,武汉大学全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0.69%,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6.27%,硕士毕业生就业率94.80%,博士毕业生就业率95.90%。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19%,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为97.19%,其中,硕士生就业率为97.19%,博士生就业率为97.24%。
湖北省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并未减弱,不少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均是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届已就业毕业生选择湖北的占比超三成。华中科技大学首选湖北的本科毕业生占比33.91%,比2019年大幅提升6.89个百分点,首次留鄂比例超过30%,首次超过广东位居首位。
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业等成为毕业生热门选择。
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与教育居前三。而华中科技大学的就业报告显示,协议就业人数最多的则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与教育业。四川大学流向较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14.27%)、“卫生和社会工作” (13.86%)、“制造业”(13.13%)和“教育”(12.32%)领域。
2020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而对于这一届毕业生来说,灵活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
武汉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本科生选择灵活就业(包括仅出具就业证明、自由职业、阶段性就业、兼职就业和自主创业等)的比例达到5.36%。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中,18.66%选择灵活就业,略高于签协议(合同)就业人数。清华大学本科生中,签三方就业人数只占7.7%,而灵活就业人数占到了13.8%,约为签三方就业人数两倍,达到424人。
毕业生薪资亮眼,“互联网大厂”成名校生“收割机”
近日,“南大毕业生平均年薪18万”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对此,南京大学回应称,统计样本只占毕业人数的45%,且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并由学生主动填写,未经过严格核准。尽管如此,高校毕业生的年薪已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如今,不少高校的毕业生平均年薪突破了10万元。电子科技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14.3万元,较2019届增加了1.8万元,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签约月薪平均值为10.1万元(2019年为9448.85元),哈工大(深圳)毕业生平均年薪则达到17.08万元/年。
而从签约单位的性质来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就业,“互联网大厂”以及大型民营企业俨然成为名校毕业生的“收割机”。
根据已经公布的报告数据,一些高校披露了招聘人数较多的单位,华为公司的表现仍然十分突出,其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招聘了187人、402人和202人。根据签三方就业人数的统计,接收清华大学2020届毕业生20人(含)以上的单位中,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位列前三。
罗婕(化名)是北京市某985高校新闻学院的研究生,去年11月,当“互联网大厂”的招聘已基本落下帷幕时,她手握两个心仪的“大厂offer”,考虑着应该去哪里。
从研一开始,罗婕就想好了自己以后干什么。她相信自己未来不会留在北京,因此户口于她而言并没有吸引力,而向往自由的她对体制内工作的稳定并不“感冒”,而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相比,她则更喜欢后者。
近年来,不追求“铁饭碗”不仅成了名校毕业生的一句口号,他们的实际行动更是证明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华中科技大学,从就业情况看,签约单位以企业为主,占签约人数的74.46%。在浙江大学,企业单位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占比67.83%),其中其他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占比37.66%、国有企业占比17.59%、三资企业占比12.58%。其次流向各类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为25.05%,到党政机关、部队就业的比例分别为6.97%和0.15%。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高校陆续交出的就业“成绩单”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安心。2021年,教育部预计应届毕业生规模将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如今,就业之路漫长,秋招已告一段落,不少大学生已经在个人的努力和学校的帮助下手握offer。很多大学生表示,只要提早做准备,调整好心态,总有一个心仪的工作等着自己。 (记者 叶雨婷 实习生 阳洋)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