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化旅游 > 详情

推動文藝產業化 打造發展新平台

2021年07月26日 00:00:00  來源:香港法治网

圖:霍啟剛(左二起)、毛俊輝、姚珏、鄭培凱、劉小康等進行對話。\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李亞清(文) 梁堅(圖)

【本報訊】「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2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團結香港基金學術顧問鄭培凱,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劉小康,香港弦樂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姚珏,亞洲演藝研究創辦人毛俊輝,香港文聯副會長、全國青聯副主席霍啟剛現場參與演講,並在最後由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以視頻形式總結發言。幾位嘉賓不約而同地從青年人與大灣區的角度,分析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優勢與機遇。

鄭培凱:學術研究需結合本地文化

「文化認同是感情問題。」團結香港基金學術顧問鄭培凱提到,「我1960年代在台灣讀大學,感到那時台灣社會的文化認同沒有問題,都認為我們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後來我去美國讀書、再到台灣,台灣發生了政治鬥爭的問題。」1998年他來到香港,希望為中國文化傳統在世界未來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鄭培凱提到,台灣的文化藝術界和學術界緊密結合,但香港並非如此。他又談到香港教育現狀,以大學為例,「香港的大學較為不關注社會,更多關注在從世界各地請學術權威來,因為追求排名。有人覺得大學重要的是排名,我覺得大學重要的是人才,以及與本地文化的聯繫,若沒有聯繫,對社會的貢獻和長遠的文化發展是有隔閡的。學術上有成就,但和本地文化是脫離的。文化認同要有熱情,熱情不只是在學術研究,『科學怪人』我不反對,但大學應有更多要考慮的。」

毛俊輝:作品創新要與時代相連

亞洲演藝研究創辦人毛俊輝指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是香港的優勢。他提到,粵劇發展昌盛是因粵劇前輩大膽創新,融會中西南北不同的藝術特色,建立了受觀眾歡迎的大戲種。

「現今國家重視戲曲的創新性發展,我認為首先要做好傳承工作,而創新要做好,先要理解怎麼做,是否為新而新?我認為不是,而是用創新幫助傳統繼續發揚光大,這就需要學習新的知識,培養創意人才,做出與時代掛鈎的作品。這些工作需要好多有心人,也需要政府的認同、肯定和支持。」毛俊輝說。

毛俊輝寄望,香港文化藝術工作者應更加打開新視野,對內地文化藝術有更多認識和接觸,從而可以做出更多更豐富的作品。

徐英偉:政府增一億元推動藝術科技

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以錄製視頻方式發表見解。他認為,借助「一國兩制」優勢,並憑一直以來發展多元和成熟的不同藝術形式,以及中西文化交匯點,香港可以利用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發揮更大作用,將文化藝術產業化,為香港青年人提供發展和就業機會,有助青年人人心回歸,同時加強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藝術團體和工作者合作,增進交流,拓展本港藝術工作者在內地的發展空間,亦助內地藝術工作者借香港走向國際。

徐英偉表示,政府一直通過提供資源大力推廣文化活動,提升藝術水平,推動藝術教育和傳承,保育和推廣非遺,讓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一展所長,發揮創意,同時提升市民的文化藝術水平。本屆政府大力支持文化藝術,投入的資源比上屆政府增加34%,資助高質素文化藝術活動等。「以推動藝術發展科技為例,政府近日在相關基金調配一億元讓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申請,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文化藝術發展新方向,更好支援業界。」

劉小康:香港有條件做好文化產業出口

作為海外重要的創意產業的負責人,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劉小康認為,香港過去幾十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流中心,如今這個定位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應該有一個新的視野。劉小康將這個問題問了三位朋友,他們都是九○年代就來香港交流的,既了解香港,也在不斷地同內地交流;並列舉出一些觀點作參考。

首先,交流是雙方的,不是單向輸出,需要雙方的包容。劉小康說:「我們在輸出文化項目的時候,我們也要接受他們的文化,這才叫做文化交流。」他認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加上內地的影響,使得自身有一個指數很高的信用指標,「國家想要提升軟實力,都可以通過香港的基礎,來和世界各地交流。」他相信,如果香港能夠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便可以帶動大灣區與國際的交流,「我們也會有更多的機遇,也能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劉小康進一步提到,只講交流是不夠的,交流雙方在互動的過程之中,增進彼此間的了解,互相認識之後,還要合作。他還以創意香港為例,提到過去香港支持了好多文化方面的活動,「但是始終沒有做出一個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他舉例英國文化產業政策,說:「文化產業的政策不只是推動文化,更是要推動產業出口。創意產業最重要的,不是創意兩個字,而是產業;產業帶來的是規模化和充足的資源提供。」他認為香港城市雖小,但是匯集了非常多的精英、國際關係、國際經驗,應該做好文化產業的出口。

姚珏: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根

香港弦樂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姚珏認為,「中西合璧」是香港文化藝術的特色,香港要在新的發展定位中繼續發揮優勢,鞏固自身的特色與風格,另外也可以在音樂教育等方面加強與內地的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音樂是一個國際語言,到任何地方都有共同語言溝通。」姚珏舉例道,香港弦樂團到斯里蘭卡,「當時並不了解當地觀眾對西方樂器的反應,也不了解當地文化,但去了之後,我們感受到什麼叫音樂是國際語言。」她認為香港藝術家有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到什麼地方都會受到觀眾喜歡,用音樂作語言我們都可以溝通。」

她提到自己每次去不同的國家和城市演出時,都會放祖國的民謠曲子和具有香港特色的流行歌手的歌曲來做串聯。「我覺得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根,保住自己的根,再開花結果,觀眾會更加欣賞。」

姚珏回憶香港弦樂團第一次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當時在無錫分場,我們拉《二泉映月》。因為香港藝術家對祖國民謠了解得不多,但當你告訴他們曲子的故事,等他們去過無錫、看過無錫、和無錫的觀眾交流之後,他們回來才懂得怎麼拉這個曲子。」

她認為香港的音樂教育非常靈活,可以為大灣區城市提供幫助。「比如我們香港弦樂團去到不同地方都會做大師班、與當地年輕人合作,他們其實很缺乏課程設計,我們藝術演出與教學的配套帶出去的話會很有自己的色彩。」

此外,姚珏還肯定了香港年輕藝術家的藝術水準。她提到自己此前帶領八位香港樂手去武漢演出,「當時武漢的音樂頻道來錄製,他們說沒想到你們香港年輕的藝術家水準也是這麼高。」

霍啟剛:年輕人需要認同感、平台及希望

香港文聯副會長、全國青聯副主席霍啟剛表示,近年來有人經常提及香港的「青年問題」,但他接觸的大部分香港年輕人都積極正面的,「我不想給年輕人標籤上『青年問題』,好像所有青年都有這個問題,我絕對不認這個說法。」他認為,社會需要三樣東西來幫助新一代青年人:認同感、平台以及希望。

首先,新一代需要主流社會、前輩和家長的認同和鼓勵。當中霍啟剛特別提到,國家藝術基金延伸到香港,並設有青年組,顯示出國家對香港青年進行藝術創作的支持,有助於增強香港年輕人對國家的認同感。

其次,香港需要思考如何為青年提供發展平台,如何「通過我們的資源、人脈,網絡,如何去支持他們的發展」。霍啟剛建議,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應多提供機會予年輕人舉辦展覽;對於希望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青年,香港文聯等組織亦可提供一站式服務、資源分享、專家幫助等。

第三,香港需要讓青年看到希望及未來路向。如何點燃青年的希望、讓他們繼續前行,如何在交流之後真正做到合作,如何打通大灣區、打通內地,都是香港文藝界值得努力的方向。

對於未來發展的機遇,霍啟剛以內地當前已經形成的世界強有力的中產消費群為例,認為國民消費有轉向精神消費的趨勢,當中蘊藏有大量的機遇。他希望香港文聯可以發揮連結內地的作用,令香港文藝工作者在「北上」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提供服務。

最後,霍啟剛希望,在中外交流方面,能夠在國家的支持下,幫助香港爭取到更多的國際文藝協會總部落戶的機會,「相信香港有優勢可以做到這件事情。」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警察招募体验日反应热烈,上午收逾400份即场申请。图为参观者在仿真靶场体验雷射射击。(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澳门回归25周年|岑浩辉:深度
澳门回归25周年|岑浩辉:深度(香港文汇报记者康敬)澳门是联系国家与葡语系国家的重要桥梁,深度搭建好中葡平台是澳门未来着力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