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化旅游 > 详情

父母的支持,是帮孩子赶走抑郁“良药”

2021年11月02日 10:22:19  來源:中国妇女报

目前我国儿童抑郁症发病率在0.4%到2.5%之间,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随着年龄增长女孩抑郁比例明显提高,男女占比约为1:2。这是《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公布的最新数据。而在今年10月份公布的首次“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这些都是儿童青少年中流行率最高的精神障碍。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也表明,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据最新流调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方面的问题诊治率只有10%左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表示,“此次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一个最大成绩是能够唤起社会公众的认识,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有一个高度重视。如果我们对于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知识的知晓率到了80%,那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二成抑郁孩子有身体不适或非器质性疼痛,抑郁症“躯体化症状”常被忽视

孩子本该快乐无忧,为什么小小年纪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郑毅指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人们忽视了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

而研究表明,除了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障碍、亲子冲突等主要原因,遗传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心理创伤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这些“非典型”因素较为隐蔽,更需要家庭和社会高度重视。比如人在心理压力过大或情绪痛苦的情况下,会出现非器质性身体疼痛如头颈部钝痛、胸闷气短、不典型面痛、慢性腰背酸痛等,在医学上称作“躯体化症状”。国外有研究发现,就诊于儿童心理门诊20%的儿童有功能性躯体症状,这常常是青少年焦虑抑郁症的早期表现,但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

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主任李韵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最常见躯体症状之一首先是睡眠障碍,存在抑郁倾向的孩子大部分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精力减退、课堂效率下降等。二是食欲不振,孩子突然对以前爱吃的东西不感兴趣,或进一步出现厌食、拒绝食物、进食呕吐等现象。三是出现疲劳、心悸、头痛、胃疼、腹泻等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呈现食欲降低症状,食欲暴增也可能是抑郁发病的表现,家长要注意观察。”李韵提醒说,出现非器质性身体疼痛不可小视,应及时就医,缓解心理障碍,才能恢复健康肌体。

“很多家长并不会把孩子在身体方面的异常与抑郁症挂上钩,只是把孩子不吃饭、发脾气看作是闹情绪、任性的表现,往往等到孩子出现明显极端行为后才进行干预。其实有很多在孩子身上出现的早期躯体不适信号,都提示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家长们多留心观察。”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强调说。

抑郁症可造成孩子整体健康状态明显下降,但是否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呢?“从临床上看,这种情况比较少见,除非这个抑郁情绪来源于孩子遭受的一个创伤或应急事件,比如遭到体罚、恐吓、性侵等严重侵害行为。”李韵解释说,这些伤害可能引发孩子免疫系统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孩子易受到感染生病等。

“抑郁症所带来的进食障碍,会导致孩子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但这是抑郁症的众多表现之一,并不是必然结果,有的孩子也会因抑郁而发胖。”宋崇升表示,抑郁症一般不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育,但在治疗期间,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食欲,不要一味强迫其吃饭,应以“调节孩子”情绪为主要任务,倾听孩子诉求,及时与医生沟通。

遗传、童年创伤、“早熟”等均可诱发或加重儿童青少年抑郁

“如果两系三代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病史,孩子患病不可忽视遗传因素。患有抑郁症的一级亲属中,遗传比例高达40%。”李韵介绍,抑郁症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就越高。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患抑郁症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到四倍,并表现为发病低龄化、病情较重等特点。如果父母一方患有抑郁症,子女患病概率在10%~13%左右,堂兄弟姐妹(二级亲属)的患病风险在2.5%。

另外,创伤性事件也是诱发抑郁的重要潜在因素。据《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刊文显示,童年创伤占抑郁风险归因54%,约46%的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期经历过严重创伤,且童年创伤增加自伤、自杀和攻击等行为发生的风险。

宋崇升强调,父母离异、家庭暴力、过度控制以及忽视、留守等伤害对孩子影响深远,会诱发敏感个体患病或加重抑郁程度,可能造成早发性、难治愈性的抑郁。“很多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部分原因就是遭受来自父母有意或无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因为儿童不具备成熟的处理和应对创伤的能力,无法有效化解恐惧、痛苦等负面情感记忆,一旦形成心理创伤,残余影响会延续到成年,形成潜在的精神疾病因素。”宋崇升说。

北京回龙观医院抑郁症病房主任陈林向记者介绍,青少年患心理疾病也有其共性,“早熟”可能是患病的易感因素之一。“他们可能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如互联网等),有了很多不属于这个年龄应该了解的一些东西。我们总说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但是早熟的孩子会从一些无意之举就能看到一些、读懂来自父母这方面的压力。还有比如说他属于一个父母关系不良或离婚单亲这样的家庭,经常体验不到父母亲情;或者说他在学校经常遭同学欺负,没有什么朋友,人际关系不良,这些孩子都是重要的易感个体。”陈林说。

治疗孩子抑郁不能仅依赖药物,家长的理解和帮助更重要

青少年该如何预防心理疾病?陈林表示,青少年对自身认知不成熟,家长应了解和重视心理疾病,日常可通过心理自评量表及时判断孩子的心理状态。推荐3个(心理自评量表),一个是9个条目的患者健康问卷(评估抑郁)“PHQ-9”,还有一个评估焦虑的“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再加上一个睡眠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要及时带他去找专业医生做心理评估。

在临床上,一部分家长过分依赖药物治疗,认为药物对孩子抑郁的好转有主导作用。那么,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是否需要药物治疗?药物对其成长发育是否有副作用?

李韵指出,人体大脑神经递质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调节情绪和行为的作用,当这些化学物质浓度降低,不足以维持我们“本该高兴、本应充满活力、正常思维能力”的水平,人就如按下“暂缓键”,对外界刺激提不起兴趣,进而引发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偏差。而药物的最大作用在于提升控制情绪类化学物质的浓度,增加大脑中的“快乐递质”,帮助孩子优先解决睡眠障碍和情绪失控。而且现在药物不良反应普遍比较轻微,常见为乏力、反胃、嗜睡、头晕头痛等,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和智力发育。研究表明,轻中度抑郁最好维持药物治疗6~9个月以上,服药应遵循“长期服用,缓慢减量,遵医嘱调整药物品种”的原则。

李韵特别提醒,药物只是起到一定作用,家长不能寄希望于药物从根本上“治愈”抑郁症,且目前8岁以下儿童也不建议接受药物治疗。治疗关键在于改善孩子周遭的客观环境,例如融洽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更多的良好互动等,再遵循医生的相关指导,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宋崇升指出,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家长质疑、批评或贬低孩子的办法都不可取。“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由于儿童青少年尚处于大脑发育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情绪易波动,遇事应对方式还相对幼稚,面对心理障碍时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和引导,很容易失去应对的勇气和信心。”宋崇升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最佳方式。当发现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痛苦,肯定孩子为摆脱不良情绪所做的努力,并帮助孩子寻找情绪背后的原因,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警察招募体验日反应热烈,上午收逾400份即场申请。图为参观者在仿真靶场体验雷射射击。(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澳门回归25周年|岑浩辉:深度
澳门回归25周年|岑浩辉:深度(香港文汇报记者康敬)澳门是联系国家与葡语系国家的重要桥梁,深度搭建好中葡平台是澳门未来着力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