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减”?为什么要“双减”?“双减”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2022年怎么干?……就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布了5张“双减”明白卡,介绍“双减”的背景、目的、成效以及未来的举措等。
去年以来,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双减”一词热度不断上升,一度被评为十大年度热词。但社会公众对“双减”的内容、目的以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效等,还不是特别明白,部分家长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解。发布“双减”明白卡,用这种一目了然的方式向社会介绍“双减”,无疑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帮助公众更全面了解“双减”,从而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双减”工作取得实效,促进基础教育生态持续向好。
从明白卡的内容可以看到,校外培训治理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很好效果。过去电视、短视频、公交站台、电梯间……校外培训广告可谓无处不在,甚至有机构打出了“你来,我们培训你;你不来,我们培训你的竞争对手”这样的广告语,刺激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催生了虚假培训需求。社会资本也在校外培训市场跑马圈地,疯狂烧钱营销,野蛮生长、乱象迭生。
但经过治理,校外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数据统计显示,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被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被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元……
这些成绩都是实打实的,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近一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显著变化。当这些变化以直观的数字呈现时,大家的感触无疑更加深刻,也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当下基础教育生态的理性认知。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对“双减”政策落地后,校外培训市场的理性认知,显然有利于改变家长群体的行为选择。过去,校外培训市场之所以越做越大,“剧场效应”发挥了很大作用。当一部分观众从剧场的椅子上站起来看戏,而剧场管理员又没有发挥有力的规范作用,那么其他观众不得不站起来看戏。部分家长选择超前超纲培训,其他家长担心孩子落后,即便不愿参与,也被迫投入。不仅是家长被裹挟,培训行业野蛮生长,也使得另外一个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灭了校外培训的虚火,无疑是为广大家长松绑,有利于家长形成一个更积极稳定的预期,在尊重学习成长规律、尊重孩子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教育选择,而不用担心其他孩子的抢跑。
当下,对校外培训乱象的治理取得了积极而显著的成效,但远没有到一劳永逸的程度。比如,各类隐形变异培训现象仍然存在,各种“线下转线上”“众筹私教”“一对一”“以非学科名义开展学科培训”等违规行为影响着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成效。另一方面,学科类培训受到最严监管,但非学科类培训领域又出现一些新问题。寒假期间,就有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超时段收费等。这些问题正是未来校外培训监管所关注的重点。比如,健全违规培训检查常态化机制,严查隐形变异,巩固治理成果。据了解,教育部下一步将把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作为新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明确标准要求,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可见,不管是学科内还是学科外,任何损害群众利益、破坏教育生态的行为都将得到治理。
还有两则消息也透露出国家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鲜明信号。一是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教育部正在制定《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对校外培训行业中的“严重违法行为”作出界定,校外培训立法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已经启动。二是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完善,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使校外培训监管在法律轨道上进行,加大处罚力度,让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付出代价。而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将进一步纾解社会上的培训需求,进一步减轻学生和家长过重负担。这些举措都指向常态化治理,更是釜底抽薪之举,值得期待。(作者:杨三喜)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