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化旅游 > 详情

中国再添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2年10月07日 13:14:26  來源:文汇网

(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兵、贺鹏飞、王莉、王逍 成都、南京、杭州、江西报道)四川通济堰、江苏兴化垛田、浙江松阳松古灌区、江西崇义上堡梯田106日成功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据悉,包括这4处新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到30处。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说,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与可持续保护利用为契机,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现中国灌溉历史文化,研究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及管理经验,对助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川通济堰渠首枢纽拦河闸。 受访者供图

四川通济堰:137.5黄金角度引水典范

此前,都江堰水利工程入选该名录,通济堰灌区作为都江堰灌区的一部分再次入选,标志着整个都江堰灌区拥有了两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通济堰开创于公元前141年,由西汉时期蜀郡太守文翁主导修建,迄今已有2,163年历史。时至今日,通济堰仍然灌溉成都、眉山两市的新津、彭山、东坡、青神4县(区)52万亩土地,惠及人口百万。

“通济堰‘有坝引水’成为中华水利文明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为今用’的典范。”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李忠孝介绍,在工程选址上,通济堰进水口选在新津岷江、西河、南河交汇处,充沛的水源满足了灌区农业用水的需要;在水量控制上,首创以竹笼垒石为堤的“活动坝”,既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对自然河道的影响;在引水方向和水流方向上,拦河坝与南河斜交,呈大自然“黄金角”(137.5度)。

江苏兴化垛田:唯一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

江苏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国内外唯一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排涝、生态农业、景观旅游等多方面效益。

◆江苏兴化垛田油菜花盛开。 贺鹏飞 摄

位于兴化市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灌溉总面积52.88平方公里,分布在兴化湖荡区,是拥有配套的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复合灌排工程体系。据考古发现,兴化先民利用高垛和水边的土丘垦殖,出现了“垛”的雏形。北宋,人们在沼泽和浅水地区以木桩、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础,再以河泥层层垒积成片的岛状,形成“葑田”,亦称“架田”。明清时期,大批南人北迁,兴化市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兴化市水多地少,于是人们除沿湖围湖造田外,还在湖中开辟垛田,即在较浅的湖荡河沟间罱泥扒苲,一年几次往垛上浇泥浆、堆泥渣,如此反复,垛渐渐长高,形成垛田。

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现代化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完整实现,垛田仍保留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罱泥、扒渣、搅水草等获取自然肥料,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垛田农耕体系,成为研究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柏芸认为,垛田因地而宜、因水而宜,挖土增高,将低洼沼泽地变成可利用的高质量垛田,创造性地将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垛上种蔬菜、水沟养鱼虾”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浙江松古灌区:延用至今 成“活态博物馆”

◆浙江松古灌区。 受访者供图

松古灌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松古盆地上,自汉代开始,当地先民因地治水,在松阴溪流域依势筑堰建渠,分片“开圳引水”,逐步建成以松阴溪主支流为水源,堰堤密布、圳渠交错的灌溉网络。灌区工程体系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至明末清初,境内有古堰120处,灌溉的古塘、古井百余处,至今仍在滋润着松阴溪两岸16.6万亩良田。

数百年来,松古灌区先民以榜文、碑刻、文选等形式,翔实记录了“七三法”立项选址、“借地建圳”,采用“人字形”坝体结构等建设机制,以及“汴石分水”“定期轮灌”“圳田制”“堰董制、圳董制”“水权管理”等创造性的灌区管理机制,从组织机构设立、经费来源、到水权的确立和处置,已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方法,具备科学的现代工程管理特征,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被誉为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遗产“活态博物馆”。

江西上堡梯田:陡坡种粮 积淀农耕文明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西北部山区,面积约有3,400公顷,主要分布在三个乡(镇)26个行政村,是“世界最大客家梯田”。梯田海拔最高的有1,260米,最低的有280米,垂直落差有近千米,最高达62个梯层。

◆江西上堡梯田,陡坡种粮,积淀农耕文明。 王逍 摄

上堡梯田因山成形、因水而兴,属于陡坡梯田,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水土保持等其它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系统,蕴含了科学选址、布局设计、用水管理、民情风俗的价值内涵,以及人水和谐的自然理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科技、生态及经济价值。

据文献记载,上堡梯田开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梯田兴于秦汉时期,距今至少2,200年历史,后经唐、宋、元、明、清代的不断扩建和修缮,至此达到现在宏伟的规模。

当地民众尊崇自然法则,因地制宜修建了坡地配水系统。坡度平缓处则开垦大田,坡陡狭窄处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凿。漫山遍坡的梯田由无数灌溉水系网连接,每块梯田即是一个小蓄水池,也是一个保土床,防止了水土流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和完善的灌溉工程典范。

责编:陈楚发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2024第二届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
2024第二届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本报讯】11月5日,2024第二届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展大会(以下简称“地标大会”)在海南博鳌如期召开。本届大...
大湾区再现“双向奔赴”热潮 
大湾区再现“双向奔赴”热潮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今年国庆节期间全国口岸港澳台居民出入境人员达44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2%。 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