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据香港商报报道:香港近年来不时出现金融产品诈骗个案,引发外界关注。工联会昨日披露,几年来接获与中介产品及服务有关投诉近500宗,涉及款项约4.6亿元,受害人损失逾2.4亿元,其中以贵金属中的伦敦金问题最为严重。对于“诈骗产业”肆虐的问题,工联会多位立法会议员要求政府立法规管进行贵金属场内场外交易的公司。
工联会两年接近500宗投诉
昨日,工联会立法会议员王国兴于记者会上表示,他与其他3位议员,包括麦美娟、邓家彪与郭伟强,在过去两年收到近500宗与金融中介产品或服务有关的投诉个案,涉及行业范畴超过10种,其中以金融产品类的“诈骗产业”最为成熟。他介绍说,该类“诈骗产业”依附在专业行业上,从业人员资格参差,产品与服务亦大多由行业自行规管,对消费者的保障极低。
王国兴指出,市民就金融类中介服务的投诉个案最多,涉及款项近4.6亿元,受害人损失超过2.4亿元。他直言,现时金融服务中只有7种中介具有监管机构规管产品及服务,而贵金属类产品如伦敦金、白银、人民币黄金公斤条等产品销售公司、经纪中介等均没有发牌制度与行业机构监管。最近4年来,工联会接获不同贵金属投资求助个案逾200宗,涉及总金额1.23亿元,投资者损失近1.03亿元,而当中数额最惊人的个案是有投诉人损失1500万元。
王国兴透露,贵金属公司骗案已活跃多年,其诈骗方式更是多变,近年来已陆续转为投资中介,对外称为客户中介投资平台方式,诈骗人员以协助客户独立投资的顾问面目出现;这些投资顾问大多兼任多种中介服务,例如代办破产、财务公司、私人贷款等,更会介绍投资失利人士转任经纪抵债。
仅不足一成投诉者获赔偿
王国兴强调,近来本港贵金属公司骗案已有跨境输出趋势,接获的个案业务中,近七成已发展至内地、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投诉人年龄范畴从18至75岁不等,投诉内容包括诈骗、盗窃、中介问题操守、假聘用等,即使本地或外地事主向相关部门或警方投诉,亦仅得不足一成个案获赔偿或退款。
邓家彪特别指出,从他多年来处理预缴式消费的投诉个案经验中,发现近年来该类诈骗除涉及不良营销手法外,更牵涉金融及财务中介的“一条龙”金融问题,令投诉人损失金额更为惨重,单在最近半年接获的4宗个案已涉及600万元金额;有受害人损失逾百万,倾家荡产;更有人家庭破碎。
邓家彪续称,担心类似的“一条龙”诈骗延伸至各行各业,如果情况持续,而政府未能在金融服务规管上与时并进,将进一步影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和地位,更会成为香港扮演“超级中介人”角色的一大绊脚石,以及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阴影。
骗徒令“超级中介人”蒙尘
麦美娟则批评称,骗徒手法层出不穷,导致近年来涉及不良财务中介的骗案数量不断增长,其中财务中介公司的投诉数量最引人关注。她表示,截至本年度5月份,多位工联会议员合共接获逾250宗个案,所涉总金额逾3.34亿元,受害人被滥收的中介费则高达1.4亿元,涉事中介均被指以不良经营手法向客户推销或安排贷款服务。
麦美娟续指,现时相关部门欠缺条例规管财务中介公司,即使报警亦难获得足够证据提起诉讼,导致财务中介公司“无王管”;虽然政府已加强防止财务中介骗案的相关宣传,金管局亦发出指引,停止银行接受中介公司转介个人消费金融产品或服务,但骗案情况未见改善。她促请政府尽快修例立法,对进行贵金属场内场外交易的公司发牌规管,这样才能治本。
财务中介公司“无王管”
工联会认为,上述投诉个案涉及中介操守、诈骗、假自户、预缴式消费,甚至具威吓性的营业行为、放债等多种犯罪行为,惟现有的单一刑事条例难以对上述罪行进行遏止,而一旦个案涉及多元的中介问题,事主即使向不同政府部门、专业规管机构投诉,也难得到相应的协助。
工联会表示,本港“中介”猖獗,俨如拥有免规管金牌,不仅毒害本地百业,更向外输出,严重影响本港声誉及危害未来发展,故政府应考虑设立新机构,全面执行各项监管职能,包括制订及严格执行实务守则、批出中介牌照、调查违规个案及吊销牌照,从而防止本港演变成国际金融罪案中心,更要避免类似事件影响香港作为“一带一路”超级中介人的角色。
欲赚快钱反遭骗 损失惨重难追讨
香港商报记者叶佩瑜报道:近年来,与金融中介服务相关的诈骗产业层出不穷,仅工联会接获个案就已将近500宗。昨日,立法会议员王国兴表示,诈骗常见手法之一是诈骗公司哄骗受害人“一买一卖”贵金属赚快钱,即趁香港收市、伦敦开市之际,骗诱受害人授权公司进行投资;但诈骗公司未必帮受害人作任何买卖,甚至与受害人对赌,期间所受损失往往难以追讨。
王国兴称,有不少受害人因为想赚快钱,而遭到贵金属公司哄骗。具体做法是,诈骗公司趁香港收市、伦敦开市时,哄骗受害人授权其代为处理投资。他说,有的公司不帮受害人作任何买卖;有的公司不断买出买入,骗取手续费;更有公司与受害人对赌,当受害人输了一定金额,经纪便称自己经验不足,让受害人追加投资,并将其转介至有经验的投资顾问处,保证必赚。这一诈骗手法会持续循环,直至受害人收手,其中最惊人的个案损失达到1500万元。
议员吁银行保障客户资料
另一工联会议员麦美娟则表示,曾接获一位76岁长者投诉,因信贷问题无法向银行借贷。4小时后,长者接获电话,致电人声称代表一间著名银行,得知受害人贷款被拒,可协助其按揭贷款,但受害人并未收到贷款款项。之后又有另一公司致电受害人,称可协助其追讨上一笔款项,如此循环诈骗3至4次,该受害人不单欠款300万元,更面临被收楼的困境。
麦美娟认为,上述个案涉及银行资料信息流通问题,认为银行应加强对个人客户资料的保障,不可任凭中介公司等附属机构轻易取得客户资料,加以利用。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