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香港萬象 > 详情

资金过河港科技界盛夏迎春 吸引优秀人才聚港

2018年05月21日 12:30:57  來源:香港商报网

叶玉如预料,资金过河将改善本港科研生态环境。

本报讯】记者黄雪峰报道:中央政府日前宣布让内地科研经费过河,支持香港科研发展,本地学者均期盼有关措施可为科技界带来春天。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预料,措施不仅可令香港科学家有机会负责重大国家项目,起更大作用,并相信资金过河后,能改善整个科研生态环境,吸引优秀国际人才来港,并吸纳在外地的港人学生回流。香港大学副校长(研究)贺子森则形容,今次获内地资源是如虎添翼,有助香港与新加坡等地竞争。

有机会承担重大国家项目

24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署去信国家主席习近平,最终促成内地科研经费过河。有份联署的叶玉如昨早接受无节目《讲清讲楚》访问时表示,联署并非突然间发生的事,亦非因为本港研究经费不稳定,强调他们一直有强烈诉求,希望促进本地科研发展,出发点是期望加强本地研究的经费。

首批获中央经费资助的香港科研机构共22间,涉款达2200万元,即平均每个机构获100万元。叶玉如形容,内地资金过河意义重大,相信科技界将会迎来春天,认为具体科研金额并非最重要。现时不少科研人士,最多都只能参与国家的科技项目,但新措施实施后,他们将有机会承担重大国家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而非现时的纯粹参与。

叶玉如:港年轻人愿投身

叶玉如说,100万元对大型实验室或研发项目并不足够,但应足够支持个人研究项目。她强调不应只考虑经费,相信资金过河后,能改善整个科研生态环境,可以吸引优秀人才来港,因为我们做这些国家项目,我觉得吸引力应该很大。这些优秀人才到港后,自然香港年轻人看到,原来做科研其实很有潜力,他们或许考虑在这方面发展,整个科研的生态系统会做得很好。这100万,主要意义就是我们将资金过境这条路打通。

叶玉如介绍,申请内地资金一般需时69个月,但日后资助额会否增加,视乎申请项目规模,项目种类不限。被问到整个措施主要针对上游层面,有意见担心万一中央突然关水掣,是否会无以为继时,她回应称:我们要看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有些城市可能基础研究做得好,有些城市或者产业化做得好,这样大家可以一起互补,形成整个协同效应。她相信长远香港都能将科研产业化。

贺子森:科研资金更稳定

22个率先获批100万元人民币资金的科研单位中,其中5个为港大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贺子森出席电台节目时表示,这100万元只作试行之用,及后仍须了解税项等细节,过河之后跟他的规矩,还是跟你们(香港)的规矩?但他指,相关资金批核,会从研究项目创意、研究者质素和成就等来作判断。

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的贺子森出席电台节目时指出,90年代香港的科研发展较新加坡好,但过去1015年,新加坡政府每5年订立明确科研方向,现时当地半导体和药剂已达世界水平,而当他回港后却发现,香港未有明确的科研方向,科研资金亦不稳,不利训练科研人才:U-turn(政策有很大转变),这个是大学最怕的。我很怕,你今年放3000万,明年1000万,后年不放(),或可能放1000万、5000万,你不知的,这样你很难计划。

贺子森明言,教育属长远工作,训练一个博士生是10年计划,若不肯定未来资金情,难以投放资源训练人才。他预料科研工作「3年之内将翻一个大的觔斗」,建议政府尽早为香港制订短中长期发展方向,并承诺投放资源。他又认为香港发展科研的潜力很大,因为有优秀人才及良好制度,日后可以获内地资源是如虎添翼,将有助香港与新加坡等地竞争。

李行伟:不担心趋政治化

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学部讲座教授、科大前副校长李行伟则表示,个人完全不担心科研项目会变得政治化,因为国内高层次研究的审查过程及审批人员独立。他又表示,支持爱国爱港人士是中央一贯政策,与今次要求并无矛盾,而过去10年各个大学的非华裔人士都有参与合作。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2024第二届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
2024第二届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本报讯】11月5日,2024第二届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展大会(以下简称“地标大会”)在海南博鳌如期召开。本届大...
大湾区再现“双向奔赴”热潮 
大湾区再现“双向奔赴”热潮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今年国庆节期间全国口岸港澳台居民出入境人员达44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2%。 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