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出现全球首宗新冠病毒二次感染个案。33岁男患者从事资讯科技行业,三月份第一次感染后康复,相隔四个月后以为有抗体,无视疫情继续外游,本月中返港后接受病毒检测,再呈阳性反应。研究发现前后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显示明显不同,属二次感染。专家指出,康复者抗体可能因时间或因感染的病毒有变异而失去“免疫力”,造成再次感染,甚至传染他人。新冠肺炎的治疗必须与实施大规模普检相结合,切断病毒传播链,令社区“清零”,才能真正收到成效。本港今日新增七名本地确诊患者,四宗源头不明,超逾半数,社区隐形患者的存在仍最令人担心。
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血清存在中和抗体,过去认为有抗体者不会再被传染。但香港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该名再度确诊的33岁男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时的病毒基因组属于不同的基因分支,病毒之间共有24个不同的核苷酸,团队在九种蛋白质中,同时发现氨基酸的差异,包括在第一次感染的病毒中,发现ORF8蛋白,缺少58个氨基酸。数据足以证明,患者相隔四个月后,检测呈阳性反应,并非体内病毒残余的“复阳”个案,而是再次受感染。
曾赴英国西班牙
翻查纪录,该名患者从事资讯科技行业,列为第564宗感染个案,3月28日首次确诊,4月15日康复出院,当时连续两次对检测呈阴性,男子于8月6日至15日独自经英国伦敦到西班牙旅游,回港后没有病征,但在机场验出呈阳性,“病毒数值(CT Value)”约23至25,属于中等程度,足够传染他人,他目前仍然在亚博馆的社区治疗设施接受隔离。
参与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分析,研究足以证明,免疫力只能维持短时间,康复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出院后仍要继续防疫措施,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洁手,因为有机会第二次感染;研究结果同时令人担心,病毒难以控制,疫情防控上增加难度。
呼吸系统专科医生梁子超认为,虽然最近确诊数字回落,但社区仍然存在众多隐形患者,是次研究反映康复者有机会再次感染,即将推行的普及社区检测,正好发挥功效,协助找出传播链,“虽然无办法令所有几百万人在几日短时间内全部都检测,加上是自愿,但只要配合现有的防疫措施,检测仍然会十分有用!”
专家吁珍惜机会
政府专家顾问、中大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表示,自己会参与今次检测计划,认为越多人参与,越有作用,市民不应浪费机会,又认为,现时可网上预约,过百个场地亦能减少人群聚集。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在社交网站发帖,呼吁全港市民参加“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强调该计划只有一个目的:维护市民健康,令香港早日走出“疫”境,每个采样站的安排也经专家评估,会定期消毒;每个参与采样的人员也有护理训练,采样过程一点也不复杂,不会产生不适。她批评,社会有小部分人不断抹黑计划,以惯常伎俩提出“DNA送中”的口号来唬吓市民,“难道我们会让他们得逞吗?”
康复者两月内抗体水平急降
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覆检核酸“阳性”病例陆续有出现,为疫情防控带来新挑战。专家认为,康复者再验到病毒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再次接触新冠病毒后被感染,即“二次感染”;二是体内残存的新冠病毒,前期由于免疫系统抑制,导致病毒含量降低,因此核酸检测为阴性,但其实病毒一直未彻底清除,后来被激发出来,即所谓的“复阳”。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人员早前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显示,患者出院八周后,无病征患者的中和抗体水平下降了81.1%,而有症状患者下降了62.2%,该研究对康复者出现“二次感染”的原因提供了分析思路。研究人员认为,数据可能意味免检疫安排有潜在风险,认为应延长公共衞生干预措施,包括限制社交距离、保持衞生、隔离高危人群,并展开广泛检测。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