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钟健文)踏入蛇年,如何灵活应对财政挑战、削减赤字是香港特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昨日表示,基于社会共同承担原则,教资会在未来3年对8所资助大学的拨款将会有所调整。她强调,八大一直以来财务稳健,局方有给予院校足够时间消化和及早作出规划,加上院校亦有拨款以外方面的收入,相信调整拨款不会影响院校的教研运作以至竞争力等。
面对财赤,特区政府正积极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善用公帑。蔡若莲昨日接受电台访问时表示,在财政挑战下,无论是特区政府自身开支,或是给予大中小学的拨款,都会因应共同承担的原则而有所调整。其中,给予8所资助大学的拨款,是由教资会每三年一度按整体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作出建议,特区政府现正检视2025/2026至2027/2028的三年期资助,并即将作公布。她预告,局方将会调整未来三年的相关拨款。
根据教育局提交予立法会的文件,局方透过教资会在2022/2023至2024/2025三年期内,合共向八大提供632亿元的经常拨款,即平均一年约为210亿元,其中约78%为教学用途,约20%为研究用途,其余约2%则是专业活动用途。
蔡若莲坦言,相较其他地方,本港对大专院校投放的资源一向不算特别多,而大学亦有其他收入,包括接受外界捐献及自费学生的研究院修课式课程学费等,因此有一个相对稳健的财政储备和管理。由于八大本地生学费亦将于2025/2026学年起连续3年增加,每年加幅约5.5%,加上非本地生名额增加至40%,相信未来大学的学费收入会有所增加。
院校财政稳健 有足够时间规划
她提到,现时资助学位获特区政府八成七的补贴,八大亦有逾20年未调整学费,学费增加幅度是考虑学生家庭负担等因素后才决定。
蔡若莲强调,局方有给予院校足够时间去消化并作出财政规划,加上八大长久以来的稳健财务,她相信拨款调整“不会对院校的教学、研究、吸引力和竞争力造成影响”。
香港文汇报早前已率先披露,本港各所资助大学2023/24年度录得可观盈余出现“水浸”情况,根据大学的年报及财务报表,去年八大整体年度综合盈余总计高达95亿元,主要受惠于金融市场投资、自资课程学费等,部分大学的盈余甚至达到该年度教资会经常资助额一半以上(详见表)。
非本地生学费调整 需考虑能否聚才
在非本地生学费方面,蔡若莲表示,不会利用公帑作出补贴。目前八大的非本地生学费以边际成本计算,每年为14.5万元至18.2万元,是本地生学费3倍至4倍多,到9月新学年则将再增加6%至23%。
对有建议香港长远可进一步调升非本地生学费,她认为需要平衡学费成本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举例说,同区的新加坡非本地新生学费亦是10多万元至20多万元,“若香港贸然大幅度调整到30几万元,除非我们竞争力好强劲,否则恐怕难以吸引优秀学生来港。”
责编:陈楚发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