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參考消息網報導】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數碼皮膚”,它能夠模仿人類皮膚的觸覺,並把感覺傳送到大腦。報導稱,新技術短期內有望用於穿戴型電子裝置,長遠更可應用在義肢上,幫助不幸失去肢體的人。
“數碼皮膚”可分為兩層,外層是由塑膠及碳納米管制成的感測器,非常纖巧,而且具有彈性。當感測器受壓時,碳納米管的結構會改變,令內層電路釋放電子脈衝,壓力愈大,脈衝頻率亦會愈高。科學家利用老鼠作實驗,結果成功透過電子脈衝刺激老鼠的神經系統。
據稱,這種“數碼皮膚”不僅可以區分握手的輕與重,還能把這種感覺傳遞給大腦。對使用義肢的人來說,這種皮膚也許有一天會讓他們的義肢有真實的觸感。
美國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南領導團隊研發了這一技術。他表示,他們開發的人造皮膚連一粒大麥、一小粒食鹽、一只蝴蝶造成的壓力都可以感知。研究人員下一步將研製可以感知溫度、痛覺等感覺的感測器。
研究團隊把結果刊於《科學》期刊,鮑哲南稱,學界過去未能令塑膠感測器發出可讓人腦辨析的訊號,要配合處理器使用,才能向腦部“翻譯”訊號,新傳感器則直接激發人類對觸感的記憶,產生如同真實皮膚的感覺。
鮑哲南表示,只要在皮膚上安裝感測器,它便能量度用家的心跳及血壓等數據,有助應用於穿戴型裝置,新技術模仿觸覺的能力更高,長遠或能改進義肢技術,使其變得更具反應能力。
鮑哲南也說,他們開發的人造皮膚連一粒大麥、一小粒食鹽、一只蝴蝶造成的壓力都可以感知。研究人員下一步將研製可以感知溫度、痛覺等感覺的感測器。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