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科技 > 详情

中国首次实现深海六千米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2019年02月02日 15:38:27  來源:新华网

【本报综合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于今年131日完成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介绍,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该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在今年的航次中,另一项重大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王凡说,“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时通信潜标自布放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一个多月,数据回传正常。

航次首席科学家汪嘉宁研究员介绍,本航次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航次之一,历时74天,航程1.2万余海里,这是科学号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和时间最长的一个航次,在开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调查的同时,向东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联合观测。

王凡表示,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5年的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稳步提升。观测网内的20套深海潜标、4套大型浮标共千余件观测设备已经稳定获取连续5年的观测数据,不断刷新我国观测网获取深海数据的最长时间记录,而且观测平台更加多样化,既包含了实时潜标和实时浮标等固定观测平台,也包含了剖面浮标和船载移动观测平台等,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的全覆盖,并建立了实时观测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应用平台。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服务国家深海科学研究、气候预报预测和海洋环境预报的能力显著增强。(记者吴月辉)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哪咤2》破115亿!奥斯卡评委
《哪咤2》破115亿!奥斯卡评委截至2月16日早晨,中国动画电影《哪咤2》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票房)已超115亿,超《复仇者联盟》票房成绩,成为...
美宣布对中国加征10%关税 中方
美宣布对中国加征10%关税 中方●特朗普对中国货物加征10%关税。法新社 【本报讯】美国白宫周五(1月31日)宣布,自周六(2月1日)起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