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科技 > 详情

24个研究领域医学10强 9位为港学者

2022年12月27日 14:07:59  來源:文汇网

本港科学家在医学领域独占鳌头。图为中大科研人员学习进行细胞培养。 数据图片

(香港文汇报记者 钟健文)2022年是香港创科关键一年,新一届特区政府持续完善创科生态圈及人才库发展,促进香港创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日前更推出首份《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全面规划未来创科愿景。临近岁尾,香港文汇报深入分析2022年全球三大学术研究人员影响力数据库的数据,包含整个生涯的累积影响力、过去10年长期成就,以及单年表现等层面,其中在权威学术研究平台Research.com的累积影响力排名共24个领域的全国十大科学家中,香港便占总数的35%,其中12个领域更由香港学者位列全国第一,显示香港科研人员具备卓越尖端竞争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在发展创科方面亦以“抢人才”作为施政重要目标。在致力吸引全球人才的同时,其实香港已经拥有众多出色的研究人才一直为创科发展作出贡献。

香港文汇报记者分析Research.com2022年的最新统计,该平台以全球科学家在所属领域的H指数(H-index)作根据,按科学家的论文发表数及被引用次数,评估他们累积学术产出数量和水平,并计算出科研人员在世界及在其所属院校所在国的名次。

在该平台列出的24个领域之中,香港科学家在其中23个领域的全国前十位都榜上有名,累积共84人次,占全国排名前十人次数目的35%,更在12个领域中位居全国之首,位列全国前三的也达到28人次,展示本港科研人才水平与创科实力不容小觑,在国家支持和特区政府的努力下,有足够的底气问鼎国际创科中心之位。

医学领域十强 九位是港学者

24个研究领域大致分为生物及医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商业、社会及人文学科四个大类,其中以医学领域香港学者表现最为出色,在全国前十排名中香港科学家占了9名,更包办了三甲,包括为香港人熟知的沈祖尧及袁国勇;除医学领域独占鳌头,本港科学家在微生物学和商业及管理领域亦表现突出,各有8人打进全国前十;而法治作为香港成为国际金融商业中心的重要基石,也有6人在法律及政治科学领域位列全国前十。

多位香港知名科学家也于是次数据中名列前茅,包括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是物理学的全国第一;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则是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的全国第二。其余由香港科学家位居全国第一的领域还包括免疫学、工程及技术、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动物科学及兽医学等。

此外,即使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领域中,也分别有5名及4名本港科学家位列全国前十,而且更居全国第一及第三,显示本港理工范畴以外的学者实力同样强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生态学及演化学领域中,唯一项目并没有本港科学家跻身全国前十,但其实亦已占得第十一及第十四位,表现不俗。这些都充分反映本港的科研实力水平全面多元,质、量、深度与广度兼备。

与内地互相补足 助科研落地转化

香港青年科学院院长、港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岑浩璋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综合各权威学术研究平台数据,充分显示香港科研人员的出色成就及扎实研究基础。近年香港各大院校都积极支持科研及相关教学和国际交流,特区政府加强投入资源推动科创发展,都令科学家更有空间专注做好研究。

岑浩璋认为,香港需要继续发挥所长,推动优质的基础研究,做好科创的上游工作,继而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互补足,帮助科研落地转化,使国家科创产业链更完整,并期待更多青年科学家为香港的科研发展出谋献策,为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研中心、为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出一分力。

他认为,香港在积极招募更多全球领先的科学家、研究所和公司来港的同时,亦要为科研人员增加研究资助及扩阔国际交流机会,长远来说,更需要持续加强培养更多科研人才,特区政府应更多投放资源于科普教育,包括加强在中小学推动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其选修科学、数学的机会及知识水平,亦要致力推动创科氛围,令家长及学生认识科学、科研的重要,以及额外拨款资助中学生在大学的实验室实习,以鼓励他们在升大学前多接触科研。

应善用制度优势 发挥“超联人”角色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行政总裁叶成辉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亦指,国际评比证明香港科研人员具备雄厚实力基础,下一步应善用各方面的制度优势,包括已建立的国际地位、研发能力、科技基础设施、法律制度及知识产权等,例如普通法制度有利与体制相近地区的双边经贸发展,亦可发挥国际科研及商业平台的作用。

他提到,新冠疫情后,全球对科技需求急增,包括通讯科技、物联网、金融科技、建筑科技及教育科技等,香港有力协助西方公司打进亚洲特别是内地市场,或是协助内地公司走向国际,多方面发挥本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对于香港的年轻科研人员,叶成辉认为,他们必须要了解香港优势及需要,以及大湾区的庞大发展潜力。他形容,当前香港的科研人才既能获得特区政府投入的支持,亦可受惠内地科创市场的发展,可谓“两边的甜头都吃得到”,而两地的需求及优势不尽相同,亦有利香港青年科研人员与内地人才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发展。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2024第二届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
2024第二届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本报讯】11月5日,2024第二届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展大会(以下简称“地标大会”)在海南博鳌如期召开。本届大...
大湾区再现“双向奔赴”热潮 
大湾区再现“双向奔赴”热潮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今年国庆节期间全国口岸港澳台居民出入境人员达44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2%。 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