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
【本報綜合報導】據新華社訊,粵港澳大灣區,在今年第一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這意味著議論多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設想已被列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層面。
相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灣區經濟體”,“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即“一國兩制”。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擁有背靠祖國這一最大優勢的香港,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何謂粵港澳大灣區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包括“二區九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擁有約1億人口,面積56000多平方公里,GDP規模約13000億美元,年航空客運流量1.1億人次,這些指標毫不遜色於三藩市、紐約、東京等成熟的大灣區城市群。
其實,粵港澳大灣區的設想,早在2009年已有人提起,近年廣東、深圳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明確把“攜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提法寫進了規劃。根據規劃,到2020年,廣東與內地八省區間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初步建立,廣東九市與港澳合作將進一步深化。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一橋飛架三地,打開了粵港澳大灣區自身發展的空間。港珠澳大橋建成將形成連接深港、廣佛和珠澳三大經濟圈的閉合快速路網,大幅提高香港至珠江口西岸的運輸能力。
對標洛杉磯、紐約、東京三大灣區
自上世紀以來,紐約灣、三藩市灣和東京灣成為三個世界一流灣區,其經濟發展的成就舉世公認。廣東省長馬興瑞近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要對標洛杉磯、紐約、東京灣。
有關專家認為,灣區應具備超級大港、所在區域的創新高地、金融功能發達和交通樞紐等幾大要素,還需要具備有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連綿群,擁有超級大港口群而非單一的港口,同時還要有強有力的產業集聚圈。如果對應地看,粵港澳恰恰具備這樣的基礎和條件。比如,超級大港方面,集裝箱港深圳全球第三,香港廣州分列第五和第六;金融功能上,香港、深圳都有一整套金融體系。這些成為粵港澳探索“灣區經濟”的堅實基礎;從政策層面上,粵港澳大灣區的打造也逐步從地方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
馬興瑞稱,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不是簡單的城市群,而是包含經濟、社會、環境、交通互聯互通等多個方面,相信粵港澳“能在世界大灣區競爭中沖得更快一些、更強一些”。
香港迎來發展新機遇
近幾年,香港特區政府對制定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給予積極回應,特區政府規劃署署長淩嘉勤表示,香港處在粵港澳大灣區出海的前沿位置,與內地城市往來頻繁。業界認為,大灣區有望成為香港發展的新機遇。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研究、策劃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具有現實意義,大家都知道,粵港澳城市群,無論是計算人口的規模,或者是經濟的規模,都等於現在歐洲一個中型或者大型國家的規模。隨著基本建設的陸續開通,這個“一小時生活圈”或者“三小時生活圈”已經形成。香港和廣東一直以來,尤其在改革開放後的合作效果非常好,所以我們應該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張家敏表示,現在大灣區內的高鐵、輕軌越來越成熟了。大灣區的發展有利於香港融入整個珠三角的發展,擴大產業鏈,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吸引更多的外資。
全國政協委員、前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可說是百年一遇的機會,“國家把它打造一個計畫去推動,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抓到這個機會,上到這個火車的話,就可以與國家發展起到很大的配合。”他說,香港應要珍惜這個機會,“大家都心中有數,這是給香港發展的很好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系教授馬旭飛說,香港的優勢是金融、專業服務,且人才專業化、國際化,而內地恰好在進行製造業轉型升級,需要諮詢、法律、財會、金融方面的人才,香港企業可“放下身段,勇於去做”。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