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新华社记者赵倩、卢鹰、曹江涛
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头,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半个世纪以来,这里因包兰铁路、麦草方格、“五带一体”而成为中国规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点,并由此开始向世界输出中国治沙技术。如今,面对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荒漠化威胁,置身沙坡头的治沙力量依然在攻坚克难,为这道全球“生态难题”找寻答案。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黑林村村民林治福(右)和周红正在腾格里沙漠扎草方格(6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卢鹰摄
治沙“魔方”成致富“良方”
绵延的腾格里沙漠一望无际,在位于宁夏、内蒙古交界处的长流水沙治项目区,每天都有上千亩的流动沙丘被草方格紧紧锁住。
女人们将麦草均匀地铺在沙子上,男人们拎起铁锹把麦草扎进去。“从麦草的中间扎下去,入沙10公分,露出30公分左右。草扎直立,横竖成行,间距1米。”郑自华向记者描述着技术要领,手中铁锹移动的频率丝毫没有被打乱。
50岁的郑自华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黑林村,离项目区不算远,其他扎草方格的人多数也都来自这个村。村民们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修包兰铁路时,村里人就开始在铁路周围扎草方格了,技术也就这样一辈辈传了下来。
扎草方格,是技术活,更是辛苦活。为了防晒,女人们将头脸包裹严实,而男人们一般就戴个草帽。午休时间村民会用4根木棍、一个床单和几个沙袋搭起个简易帐篷,供短暂的吃饭休息。
黑林村党支部书记房生文说,扎草方格已经成为村里的主要劳务形式之一,特别是近几年附近一些污染的厂子被关停后,加入扎草方格队伍的人更多了。“黑林村人的草方格技术已经远近闻名了,目前有200多人以扎草方格为主业,范围也从中卫扩大到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地,人均年收入有六七万元。”
据中卫市林业生态建设局下属的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唐希明介绍,长流水沙治项目区从2013年开始建设,规划扎设草方格42万亩,目前已完成36万亩,高峰期每天同时能有800多人在扎。
因扎草方格需要,过去农民收割完庄稼后废弃的麦草、稻草也成“宝贝”了。“以前雇机器收割小麦要给别人钱,现在不但有人免费过来帮我们收割,每亩还要支付二三十元的麦草钱。”郑自华说。
记者驱车沿着长流水沙治项目区行驶发现,前几年扎设的草方格已经或正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生长起来的柠条、沙棘、花棒等沙生植物,它们正成为固定流沙的新生力量。
一位工人抱着麦草行走在腾格里沙漠中(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卢鹰摄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