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新四军老战士、革命先驱张太雷女儿张西蕾同志在京逝世
张西蕾遗像,1922.11-2020.2,享年98岁
【本报讯】人民日报·红色国学文化讯(记者陈龙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新四军老战士、离休干部张西蕾因病于2020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新四军老战士张西蕾是为革命先驱张太雷烈士的女儿, 1922年11月30日出生于江苏常州;自幼便深受父亲精神影响,加入了革命队伍。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化工部科技局副局长、化工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为党的事业特别是新中国化工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新四军老战士张西蕾生前担任天津大学张太雷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指导编纂《张太雷年谱》;她联合子女亲属在天津大学捐资设立“张太雷奖学金”;倡导在我校设立“张太雷班”,长期关心广大青年学子的成长,为促进张太雷思想和精神的研究与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特殊时期,新四军老战士张西蕾的丧事从简,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不设灵堂,将在网上介绍她的生平事迹,表示怀念和哀悼。
附件:烛光在前
-----写在沉痛悼念张西蕾同志之际
“从幼年起,就有一团烛光在我心中闪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烛光愈加明亮灿烂,它给我温暖,给我鼓励,给我信仰,给我支撑。追循这烛光,我走着自己坚实、无愧的人生。这烛光是我的父亲张太雷为民众解放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的崇高灵魂--------”。
张太雷烈士遗像
这是张西蕾在她的自传中写的一段前言,我常常被这段话深深感动着。的确,作为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使人之一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也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张太雷同志的女儿,先烈的丰功伟绩如她心中永不熄灭的烛光,指引着她人生的方向,带给她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而是张西蕾也以她坎坷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坚强而执着、不断进取的精神成为我们心中又一团温暖烛光-------
张太雷子女(左至右:张一阳(烈士),张西屏,张西蕾)
张西蕾出生于1922年,父亲为她取名西梅,小名细妹(常州方言“细”为“小”的意思)。张西蕾只是在两岁时见过父亲,儿时只能从父亲的来信和母亲的言谈话语中揣摩父亲的音容。父亲牺牲时,张西蕾只有5岁,家里与组织上断了联系,太祖母因思念爱子得了中风瘫痪在床,生活十分艰难。母亲陆静华是一位聪慧、贤良、坚韧的女性,她一人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靠做刺绣和针线换取一点微薄的报酬,上要照顾瘫痪的婆婆,下要抚养二女一子。尽管如此,她仍然教育子女要继承父志。为了让三个孩子上学读书,成为有知识的人,她咬着牙,一边拼命干活儿,一边四外求人,终于以每学期考进前三名为条件,免费把三个孩子陆续送去上学。他们从小就很聪明勤奋,姐妹俩连续跳级,10岁就念完小学,13岁初中毕业,相继去投考苏州女子师范。在那个年代,女孩子读中学很罕见的,何况是去外地。苏州女师的门槛很高,一般是十个里头才取一个,学生大多是家境优裕的小姐们,为了省钱,她们假期都留在学校,打些零工贴补。好在师范是免费的,两姐妹又成绩优异,才勉强读了下来。
“八 一三”以后,上海南京一带沦陷,激发了张西蕾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当时学上不成了,家里的生活更加困难,于是决定让15岁的张西蕾只身去上海寻找组织。张西蕾挑选了一封父亲第一次去苏俄时寄回家来的信,搭乘一辆日本人装货的卡车颠簸了两天才到了上海,找到了中共地下党。当时,为了躲避敌人的检查,她把这封信的首尾都剪掉了。如今,这封弥足珍贵的家书被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内。不久张西蕾辗转找到了党组织,到达皖南不到两个月,16岁的张西蕾就成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1939年初,周恩来与叶挺来到新四军,听说张太雷的女儿也来这里参加了新四军,曾专门把她找去,周副主席见到她高兴地说,“长得真像太雷”,张西蕾高兴极了,从此把名字改成了西蕾,她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父亲的怀抱。新四军从皖南转移到苏北之后,18岁的张西蕾被安排到抗大五分校担任女生队的指导员。女生队为新四军输送了不少优秀干部。延安整风后,党中央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她又到东台县当区委书记兼县委宣传部长,开辟根据地。
新中国诞生时,张西蕾只有27岁,她的履历却已记载了十二年军龄,十一年党龄。张西蕾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战争年代她不怕困难,不畏艰难,工作出色,建国后生活安定了,她仍然不降低自己的的追求,刻苦学习。1958年中央决定从在职干部中抽调一批人到大学去学习文化技术,张西蕾当时已是13级干部,5个孩子的母亲,在化工部设计院当书记。虽然很多人劝她说上大学又吃苦受累又耽误提职提薪,可她还是坚持要报名参加。当她解到,调干生的学制是三年半,其中一年半用来学习中学文化,大学课程只学二年时,她认为这种课业安排不能满足她的学习欲望,于是就直接参加了统考,结果以各科平均70多分的成绩进入本科。为了兼顾家庭,她进入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和普通大学生一起上课。从36岁到41岁,张西蕾克服了年龄偏大家务拖累等困难,完完整整地读完了五年本科全部课程,学习不打折扣,考试没有优惠,在当时的5分制成绩单上,她没有得过3分以下的分数。张西蕾年近50的时侯,受命负责铺设一条从西宁至拉萨的输油管线的设计和施工,为了全面掌握工程质量,她亲自带队去青藏高原勘测路况,从西宁到格尔木,又从唐古拉山到拉萨,直到海拔6000米,张西蕾都坚持要实地了解资料,劳累、艰苦的工作环境加之高原反应,使她不久就患上了冠心病。然而她却不曾后悔过,把它看作了生活中非常珍贵的记忆。文革后,张西蕾担任了化工部科技局副局长兼科技总院副院长,她所带的科研组的成果,多次受到中央嘉奖。1982年她离开工作岗位,同年进入政协,作为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每年要出席全国政协会议,还要到各地考察,为了更好地担负起人民赋予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任,她克服多种疾病的困扰,坚持到公园和大家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许多人都认识她,亲切地叫她“张大妈”“张大姐”,却很少有人知道她就是张太雷烈士之女。
张西蕾是教子有方的好母亲,她经常告诫孩子们:“人要正派,书要读好。有知识才干,才能为国奉献。”她要求孩子们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吃穿上不准挑挑拣拣,但是在思想和学习上出现问题,从不姑息迁就,而是立即指出来让他们改正。她培养孩子们从小读世界名著,为孩子们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她认为文学素养高,人就开窍,学习其他学科就有悟性了。她还在家中设立了奖学金,奖励成绩出色的孩子。在良好的家风的熏陶下,子女都勤奋上进,学有所成。五个孩子,一男四女,整整齐齐地分别毕业于清华、哈军工、四军医大等著名院校。孩子中也有“老三届”,下乡插队,几经磨难,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高等教育学历,每个人都靠自己的奋斗找到了位置。
作为烈士的后代,张西蕾从不刻意张扬自己,早在五十年代,她调入化工系统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没人知道她的身世。直到”文革”查三代,党委的人还半信半疑地问她:“你真的是张太雷的女儿吗?” 张西蕾常说,“我并不希望大家都知道我是张太雷烈士的女儿,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时常地想起像我父亲一样为民族的解放而献身的先烈们,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就会更加珍惜我们社会主义的今天,多不容易啊,我们的今天是千百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198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耀邦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将常州三杰列为党的12名创始人之一,中央决定为他们每人出三本书,一本传记,一本论文集、一本回忆录,但是由于张太雷牺牲较早,历史资料散失较多,搜集工作量大等原因,这项工作没有如期完成。作为张太雷的女儿,多年来,张西蕾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父亲张太雷的生平、著述整理出来,予以出版,供给后人学习和研究,她认为这是作为先烈后代的一种责任,可是她一直处于科研领导第一线,工作繁忙,有愿望却无暇顾及。1982年她离开领导岗位,从此她把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全部投入到张太雷研究工作中。首先,她身体力行地走访中央档案馆、天津大学、出版社等部门,搜集父亲遗著,筹措出书费用,商讨出版事宜,书顺利出版后,张西蕾又马不停蹄地将精力投入到在家乡常州修复“张太雷故居”和在广州建立“广州起义纪念馆”的工作中。从经费落实到住户搬迁甚至是陈展大纲的写作,张西蕾无不亲力亲为。她的努力得到了名级政府的支持,1987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匾额的张太雷故居(常州子和里3号)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己接待了数已百万计的参观者,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在常州市委的重视关心下,张太雷研究会正式成立,成为常州市第一个研究革命先烈理论思想的学术团体。为有利于学术研究,帮助解决研究经费,张西蕾自己带头并动员家属们多方筹措设立了“张太雷研究基金”,召开过多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她不顾年老体弱,奔波于北京、常州、广州、天津之间,与有关专家学者,与各方领导谈想法,提建议,并身体力行,先后指导促成了《张太雷文集》、《张太雷文集》(续)、《回忆张太雷》、《张太雷年谱》《张太雷》画册等文献书籍的编纂出版,以及电视专题片《英才一代青春魂》、《热血英魂》电视连续剧《大雷雨后》的拍摄上映。她还撰写回忆录,以自己的革命经历激励青年,鼓舞后人。1998年张太雷百年诞辰前夕,张西蕾在父亲的母校天津大学设立了一个“张太雷奖学金”,她自己又倡议拿出5万元积蓄,加之张太雷的10个第三代子孙每人5000元,一共10万元,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张西蕾说,“父亲是我心中永远的楷模,继承与保护父亲的革命“遗产”不仅是我作为烈士子女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也是我对历史的一种有价值的收集和挖掘。”张西蕾常说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每逢重要的人生选择,她都不放弃理想追求,迎难而上,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我想她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来自历经沧桑之后的回味,来自暴风雷雨之后的平静,来自奋斗之后的欣慰。
祈愿老人家在天之灵得以安息,一路走好!
黄 明 彦 2020年2月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