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顺风车近年来依托环保节能、价格实惠等优势迅速发展布局,但在实际运行中逐渐暴露出违规营运、安全风险等问题。
近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对嘀嗒、哈啰等顺风车平台进行提醒式约谈,要求修正顺风车产品,不得以顺风车名义提供非法网约车服务,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让顺风车回归共享经济本质。
违规“顺风”不顺心
“司机说去接个人后立刻就走,结果绕了一大圈去接了和我完全不顺路的两个地点的两个人,还等了好久。”家住东莞的翟女士近日乘坐顺风车出行,体验却很不顺心。“平台显示这单顺路程度60%,但对绕路也没有任何处理。”
翟女士遭遇的情况并不鲜见。近期有部分顺风车平台开通了“附近订单”“附近乘客”等功能,让原本按既定线路顺风搭客的车主可以中途增加线路和订单。不少乘客在搭载顺风车时,发现并不一定顺路,还出现了乱收费和议价的情况。
“最近搭了几次顺风车,明显觉得价格涨了不少。”家住上海的赵先生近日就顺风车订单致电平台客服询问计费规制,却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客服含糊地说按地图显示距离计价,价格却对不上里程数,我觉得顺风车收费有‘猫腻’。”
顺风车不同于网约车服务,不需要办理网约车相关的车辆和人员营运许可,注册门槛相对较低,但仍需要符合相关规定。交通运输部此前对顺风车提出4项要求:一是应以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事先发布出行信息;二是由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合乘车辆;三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四是每车每日合乘次数应有一定限制。
然而,相关要求在顺风车实际运营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部分平台依然存在“黑车”借“壳”注册、违规从事网约车营运的情况,部分聚合打车平台甚至公然“钻空子”,一味向车主宣传“私家车不用转营运车”“低门槛快速接单”等观念,却弱化顺风车必须遵守的法规,为乘客权益带来隐患,严重影响到整个业态的发展。
“真顺路”才能“非盈利”
在此次对顺风车平台公司进行的提醒式约谈中,“附近订单”等临时起、终点行程匹配功能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相关功能设定一直以来也被外界质疑是变相开展网约车运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顺风车业务发展应做到“真顺路”和“非盈利”两个核心。然而部分平台推出的“附近订单”功能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并非以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更没有突出“事先发布出行信息”的环节,这也给个别“假顺路、实盈利”的非法运营车辆提供了可乘之机。
作为此次被提醒约谈的平台,哈啰回应称将积极启动对部分产品的优化工作;嘀嗒出行表示,平台已将“附近订单”功能修正为更能精准反映顺风车本质特征的“临时路线”功能,让“临时外出”的车主能够基于自身出行需求、通过商圈提前发布出行信息、快捷匹配顺路乘客态。
“我们现在可以从入口端规避‘假顺路’。”嘀嗒出行相关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平台将限制车主的日接单次数,合乘价格也将被控制在当地运营车辆定价的一半左右,“相关定价只能抵消出行基本成本,若计入人工成本则绝无营利可能”。
在乘车安全方面,此次提醒约谈也明确要求顺风车平台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及时纠正不良苗头,切实消除行车安全风险隐患。对此,嘀嗒出行表示已设定“凌晨时段停服”“长距离出行限制”“虚拟头像不显示性别”等场景限制,同时依托技术手段构建起覆盖车辆准入、行前预防、行程保护和行后监管的安全体系,进一步确保运营安全。
行业标准亟待完善
从各大顺风车平台的及时反馈来看,有关部门的提醒约谈起到了良好的监管和警示作用。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仅靠提醒约谈和外部监管难以做到标本兼治,建立完善的顺风车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同样不容忽视。
“顺风车行程中的‘真顺路’和乘客搭乘顺风车出行的‘安全问题’表面上取决于车主行为,但其实只要行业体系内有环节存在漏洞,不稳定因素就有可乘之机。”城市智行研究院院长沈立军在受访时表示,如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那么监管执法将无据可依,平台责任的界定和落实也难以实现,合规运营和安全保障更无从谈起。
在顺风车行业的运行链条中,平台方可通过日常大量订单交易收集到第一手用户反馈及使用数据,对顺风车用户的需求和实际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最了解。部分顺风车平台也依托这一优势积极作为,通过多项举措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内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由各大顺风车平台联合相关企业自发推动并参与的《西湖共识》《珠海行动计划》《2014-2020中国顺风车行业发展蓝皮书》等一系列指导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计划已相继推出,将从行为规范、法治建设等多个维度推动顺风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从无序竞争到有序运营,每个行业都有相似的历程。沈立军说,希望顺风车运营平台能够积极落实社会责任,基于用户的需求、存在的问题推动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