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联发布2024 高小学生校园欺凌调查。 香港文汇报记者姬文风 摄
专家:创伤可影响一生 有受害者成年后睹学童联群即退避三舍
香港校园欺凌问题近日引起社会关注,有幼儿机构昨日公布2024高小学生校园欺凌调查,显示过半数受访高小学生曾在校目睹欺凌事件,近三成半学童曾亲身遭受欺凌,其中有两成受害学童想自残,有一成七人更有自杀倾向。有精神科专科医生表示,人的价值观往往是从小开始建立,愈是年幼遭受欺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就愈大,有个案因在高小阶段遭受同学嘲笑,成年后仍然蒙受心理阴影困扰,一旦在街上遇见小学生联群即“运路行”退避三舍,甚至宁愿不出家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香港文汇报记者 姬文风
香港幼儿教育及服务联会今年7月进行一项网上问卷调查,收回272名高小学生、131名家长及125名教师回复,各自从他们的角度分享有关校园欺凌的见闻。
一成七受害学生萌轻生念头
在高小学生部分,34.9%受访者表示曾遭欺凌,其中11%指有持续受欺凌。这些受害同学当中,四成人想要复仇,两成人害怕上学,还有两成及约一成七学生分别表示想自残以至想自杀。逾半受访学生称曾在校目睹过欺凌,四成人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欺凌对象。
调查亦显示,在受访学生眼中,行为或外表怪异的学生较易被欺凌,其次为语言障碍、身体孱弱、有社交障碍或低年级学生。被问及是否了解学校有否为欺凌受害者提供支持,近六成学生表示不清楚,另有近一成半人直指没有足够支持。
在家长方面,调查显示,有三成家长指子女会跟其分享在校遭受欺凌,其中七成表示受欺凌多于一次,严重者更有15%称被欺凌情况每日发生。在处理子女受欺凌时,七成受访家长认为最大困难在于缺乏证据收集和查证能力,半数自评没有足够技巧处理。同时,逾半家长称不清楚学校有否应对校园欺凌的措施,状况与学生相似。
有个案身心受创难上学或工作
在教师部分,近七成人说有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学生间欺凌行为,四分一人指学校没有为学生举办反欺凌教育活动,两成人指校方无为当事人提供足够支持及保护。
精神科专科医生陈蔓蕾表示,学童在成长阶段受欺凌,可能扭曲他们的价值观,甚至影响一生。她分享有病人曾在高小及初中受欺凌,成年后仍深受影响,每次遇到一群小学生时就会感到惧怕,“会预早查学校放学时间、考试周等日子,刻意避开多学生在街上的时段,亦会戴帽和戴耳机,因为害怕听到有学生嘲笑他。”
她强调,校园欺凌对学童影响极其严重且深远,许多受欺凌的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付出了沉重代价,甚至有孩子要每天服用多种药物,难以正常生活。这些孩子的生活质量受严重损害,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上学或工作。以上情况对特殊学习需要(SEN)学童而言问题更严重,由于他们较缺乏表达能力,遇到欺凌时未能靠言语表达或发泄,故此会出现一些过激或暴力的行为。
幼联:欺凌问题迫在眉睫
陈蔓蕾呼吁学校必须采取主动措施,建立健全的防欺凌机制,以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该开展定期的反欺凌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设立匿名举报渠道,让孩子们能在安全环境中表达自身困扰。
幼联总干事程德智表示,香港学校学童间的欺凌问题迫在眉睫,若不加以处理,将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影响社会。为了更有效提升各界对欺凌行为的关注,幼联将与不同专业人士合作成立Nurture our Future团队,并在本月起举办一系列校园反欺凌行动,集合社会各界力量,一同关注及减低虐待儿童、欺凌以及自杀等问题。
学童受欺凌个案涉及部分后遗症
●校园欺凌导致的后果包括自杀、报仇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强迫症和创伤后压力症在受害者中亦常见,长大后未有改善,更甚者缠绕受害者数十年
●有个案将“人多”和“惊”挂钩,因昔日当众被耻笑,以后不能前往人多的地方,坐地铁会惊恐,在大学多人的课室会退缩,甚至上不了学
●有个案数年前读初中时曾被欺凌,当时欺凌者约12岁,即使个案现已接近成年,但每遇见约十一二岁的孩子也会感恐惧,想立刻离开,连逛商场都感困难
●有个案曾在高小及初中受欺凌,成年后仍深受影响,每遇到一群小学生时就会感惧怕,会预早查学校的放学时间、考试周等日子,刻意避开多学生的时段,更会戴帽和戴耳机,因为害怕听到有学生嘲笑
●部分个案会觉得“自己做错才会被人欺凌”,这种想法或会令其一直重复做某些事,渐演变成强迫症行为
●若SEN学生受欺凌,例如是有言语表达障碍、过度活跃的学生,他们未必可以交代事情始末,或会觉得“我讲完你又听唔明”、“无行动帮到我”,发泄无门又得不到帮助下,会感到委屈,甚至演变成过激或报复行为
●数据源:2024“高小学生校园欺凌调查”记者会
●整理:香港文汇报记者 姬文风
责编:陈楚发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