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习近平提出新常态,这三年改变了什么?
学习大国按
“新常态”出现在2014年,如今已经成为社会上耳熟能详的词。那么新常态概括下的中国经济,这三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学习大国”(XXDAGUO)和大家一起观察一下。
田获三狐
1、习近平眼里的新常态是什么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演讲中,集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4年12月9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一论断将新常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到了2015年的3月30日,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习近平进一步对新常态下实现经济新发展、新突破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这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
总体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所以“新”,不仅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若干新的特征,而且包含新的战略方针、新的制度条件,包含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工作理念。
2、新常态不是不要GDP
新的战略方针,突出体现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反复强调,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不应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必须明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讲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组织经济活动,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注重GDP增长,更要注重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提高。
新的制度条件,突出体现为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明确指出:“在新常态下,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制胜法宝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牵引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新的思想方法,突出体现为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新常态下必须掌握的方法论。正是针对这3年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战略举措,比如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建设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等等。
3、新常态下呈现六大新亮点
在新常态判断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呈现新的状态,展现许多新的亮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深化改革带来新变化,释放了市场活力,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每天新注册企业超万家;
第二,服务业蓬勃发展,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个电话,美甲、大厨都能到家服务;
第三,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升,201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蓝天次数多了就是证明;
第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带来新的增长点,与互联网有关的新业态持续高速扩张,“互联网+”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有力工具;
第五,引进来、走出去成效明显,“一带一路”建设稳步实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并驾齐驱”,中国仍是表现良好的投资目的国;
第六,基于国民高储蓄和长期积累的国家净资产,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回旋余地比较大,宏观调控“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总之,我国经济“换挡不失势”,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双中高”目标。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