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時政評論 > 详情

“无论在哪,都有中国人为他们打气”,环球时报记者亲历“最特殊奥运”

2021年08月06日 09:05:51  來源:环球时报

【本报讯东京奥运会举行期间的一个周末午后,浅草寺旁一家规模不小的咖啡店几乎满座。店外行人如织,似乎很少有人会特意去注意街口飘扬着的“东京2020”奥运旗帜。乍看之下,东京市民并未受到奥运会气氛的感染。日本人真的像开幕前多项民调结果显示的那样,不期待举办奥运会吗?也不一定。而对于运动员和奔赴现场采访的记者来说,参加这样一场载入史册的体育盛事,又意味着什么呢?

日本记者,了解东道主的“一扇窗”

开幕式前一天,《环球时报》记者在与一名日本朋友交谈时询问他对奥运会的感受。他回答:“我还是很期待的……我想,一定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但鉴于有反对的声音,所以我们不敢大声说‘很期待’之类的话。”

有日本人默默地支持奥运会举办,也有人热情洋溢地展现期待的心情。7月23日距离开幕式还有两小时,奥运媒体大巴穿过新宿闹市区前往国立竞技场时,街道两旁的日本市民停下脚步,与志愿者和交通协管人员一起朝着大巴激动地挥手。在国立竞技场入口排队等候进场时,与记者们隔着一道低矮围栏的一名年轻人举着“欢迎来东京”的英文标语,还有一位中年大叔展示各种奥运徽章。开幕式进行期间,正对场馆的公寓大楼“配合”着点亮各种灯光。不过在公寓楼下,抗议声也不小。

据东京奥组委统计,此次前来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共约1.6万人,人数超过运动员。没有观众,现场的日本记者成为其他国家记者了解东道主的一扇窗。一名日本同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体操、羽毛球、乒乓球、柔道和空手道是他们最关注的项目。当日本羽毛球女单头号选手奥原希望出场时,有日本记者在看台上激情解说。当羽毛球男单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本名将桃田贤斗爆冷出局后,所有日本记者都挤到狭窄的混采区,有记者与桃田贤斗一起哽咽。乒乓球运动员伊藤美诚在日本人气很高,NHK电视台为她制作了个人专题片《再生之旅》。夺得混双金牌后,伊藤美诚与水谷隼接受了近一小时的媒体采访。有日本记者激动得在直播时落泪。

受限制的交通出行

空场比赛是东京奥运会“最特殊之处”。当奥运会主火炬手大坂直美回球得分后无人为她欢呼,当女排比赛现场只有炫彩灯光扫射、只有《小苹果》《卡路里》等背景音乐在空空荡荡的看台回响,《环球时报》记者真切地感受到现场观众对于竞技体育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比赛选手的队友和教练担任起拉拉队的角色。在海之森水上竞技场,露天看台上众多欧美选手和教练顶着太阳为参加赛艇项目的运动员呐喊助威,甚至有人击鼓造声势。

“出发前带着一种‘奔赴疫区’的决心,如今身在其中也淡然了”——《环球时报》记者的这种感受,或许也是其他同行的内心写照。记者从7月18日入境日本以后,当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仍在持续增加,每天听到与奥运相关人员的感染情况通报后,记者们都会交流是否去过“事发”场馆。

在东京采访期间,各国记者被要求下载4个手机应用,其中2个与疫情追踪有关。在日本期间,记者需要通过手机应用每日提交体温数据,每隔4天要自采唾液进行核酸检测。在主新闻中心和各场馆门口,都摆放着核酸自测试剂盒,进入场馆前,需要进行手部消毒和体温检测。

为了保持社交距离,东京奥组委设置的混合采访区将选手、教练与媒体分隔开。记者们只能将录音设备放在采访对象身前,或者用自拍杆辅助录音,有的场馆会为冠军选手或者“明星运动员”专门准备麦克风。

外国记者因疫情防控受到的最大限制就是交通出行。根据规定,奥运会注册记者在日本停留的前14天只能乘坐指定大巴和出租车出行。由于往返酒店、新闻中心以及各场馆的媒体大巴数量有限,加上各场馆之间没有直通大巴,更节约时间的出租车成了奥运记者“跑通勤”的首选。打车靠电话预约,乘车靠“刷码”——向司机提供记者的奥运证件编号。经过几次打车,不懂日语的《环球时报》记者已经能够熟记自己证件编号的日语发音。乘坐出租车并非“免费”,东京奥组委提供了14张面额1万日元的打车券,当记者快要用完打车券时,已经入境14天,此后便可免费乘坐地铁等东京公共交通出行。

能否遵守各项防疫措施,主要靠个人自觉。志愿者经常忙不过来,不少工作人员也不懂英语,“奥运会班车不准时”“运送系统出现混乱”等问题受到了一些外媒的质疑。

除了新冠病毒,酷热和台风天气也给户外项目运动员以及需要“赶场”的记者带来考验。赛艇和网球比赛项目皆由于天气原因调整了赛程。8月1日铅球决赛后,夺金的巩立姣在混采区接受10分钟采访期间不停地擦汗。长时间佩戴口罩加上天气湿热,有记者在赛程还未过半时就患上了“口罩脸”。

“无论在哪,都有中国人为他们打气”

100多年前,创建国际奥委会的法国人顾拜旦提议将“更高、更快、更强”作为奥林匹克格言。今年,当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之际,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加入“更团结”一词,具有了超越体育的现实意义。

在开幕式上,当“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标语在各国运动员的围绕下显现时,现场颇为令人动容。在女子100米栏半决赛中,两名被栏架绊倒的选手互相搀扶着走向终点;管晨辰在平衡木项目上夺冠后,她的“迷妹”美国选手苏妮莎·李激动地冲上去拥抱她;澳大利亚跳水选手伍丽群赛后谈及自己刚过世的家人落泪,现场的各国媒体记者送上掌声给她温暖……竞技体育最高舞台上这些“更团结”的时刻,令在场的《环球时报》记者深有感触。

团结起来的还有中国人。在国内,跟奥运会有关的词条天天占据微博热搜绝大部分的位置。无论运动员在赛场上是否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都会得到国内网民的祝福、支持。在东京奥运会现场,《环球时报》记者虽然看到的中国同胞不多,但大家也在尽自己之力为中国运动员加油。女排比赛场馆前,记者遇到几名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他们特地赶来助威。他们说,无论输赢,都要让中国运动员有“家的感觉”,“让他们知道,无论在哪,都有中国人为他们打气”。在媒体交通枢纽中心,当兼职打工的中国留学生看到记者的证件时,他们都会激动地喊出“加油”,还有人会贴心地嘱咐记者要注意防护疫情。

回到赛场,当各国运动员摘下口罩进入比赛状态时,这届“最特殊奥运会”也不再特殊,恢复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朴素追求。奥运会延期一年对运动员影响很大。“备战了5年,确实不容易”“我甚至都想放弃了”……在赛后采访和新闻发布会上,《环球时报》记者听到中国运动员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们备战受疫情和奥运会延期的影响。

不过,正如中国羽毛球选手何冰娇所说,“奥运会不管是4年、5年还是6年一次,平时的训练都要按部就班地做好”。对手的表现、对胜利的渴望也激励着中国运动员。“无论赢他多少次,他都会想办法在下次比赛中战胜你。”乒乓球运动员马龙这样评价场上的老对手、场下的好朋友奥恰洛夫。

环球时报赴日本特派记者 周洋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除夕夜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 
除夕夜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 【本报讯】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节庆安排跨部门工作小组今日(27日),就除夕及元旦期间的特别通关及相应公共交...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警察招募体验日反应热烈,上午收逾400份即场申请。图为参观者在仿真靶场体验雷射射击。(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