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中部,西南与括苍、雁荡两山相接,西北与会稽、四明两山相连,向东北延伸入海形成舟山群岛。
天台山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名山,堪称佛教名山、道教名山以及“和合文化”名山。
天台山是古代诗人跋山涉水执着寻访的目的地。李白、孟浩然等一大批杰出诗人,都曾沿着这条路,一路吟咏走向天台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
在天台山留下踪迹的历史文化名人,代不乏人。择其要者而言之,有几个人物不得不提。曾四次得到皇帝诏见的唐代高道司马承祯,遍游名山之后,把他修道的地点选定在天台山。诗仙李白曾两次来到天台山,写下了讴歌天台山的不朽诗篇。“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就是李白《琼台》一诗中的名句。著名诗人孟浩然也慕名来到天台山,留下的诗篇中多次写到天台山。隐居天台山的寒山子,曾经写下“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瀑布千丈流,如铺练一条”等诗句赞美天台山。唐代高道徐灵府,曾经居于桐柏山元明宫,是最早的寒山诗集收集者。爱国诗人陆游,在他23岁那年就来到天台山隐居。51岁被解除官职后,他到桐柏宫主持宫务。在天台山的岁月,令他终生难忘。直到晚年,他还写下“但愿此身无病,天台剡县闲游”这样的诗句,真情回忆天台山。一代大儒朱熹在他44岁和54岁时,两次主管桐柏宫,走过天台的山山水水。此外,元稹、刘禹锡、白居易、张佑、释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唐代诗人,都留下了与天台山有关的诗。
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座丰碑。建设和开发天台山,首先要明确定位,把天台山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地,并着眼长远的大手笔规划。
对于天台山的建设与开发,我认为桐柏山应当发挥龙头作用。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可建成道教人才培育、道学理论研究、道教修炼养生和道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天台山大瀑布是桐柏山的重要一景,总高325米,最大宽度90米,九折而下,形成了颇有震撼力的高落差的瀑布群,十分壮观。更为难得的是,瀑布向外喷洒,人可在瀑布之内沿着古道悠然行走,自内而外以独特的角度欣赏瀑布,感受行走于瀑布之内的奇特体验。我认为可在桐柏山上建筑一些类似于古代茅蓬的场所,在文化气息上把与桐柏山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联系起来,供道士修道、僧人修禅、学者修学;也可适当引进一些精品民宿,供普通游客体验桐柏山生活,把观赏旅游与深度体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多年来,天台山文化旅游面临的最大困惑和难题是景点分散、主题众多,难以打出一个有影响力且易于传播的文化旅游品牌。我认为,以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为核心的仙山文化旅游区和以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为核心的佛国旅游区,可以整合天台山的文化旅游资源,握指为拳,众星捧月,奏出强音。在把天台山建设成为以佛国仙山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时,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注重文化的物化、活化与生活化,把佛国仙山天台山打造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别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值得一提的是,应把以桐柏山为主体的道教文化和以佛陇山为主体的佛教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区。目前,天台山大瀑布所流下的大量水流,尚未得以充分利用。应当考虑在桐柏山与天台旅游集散中心之间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设施,把从天台山大瀑布流下的水巧妙地利用起来,以水为媒,以水为景,山与水结合,山水与文化结合,仙山与佛国相连。苟能如此,则天台山佛国仙山这篇文化旅游的大文章将会精彩绝伦。未来的以佛国仙山为主题的天台山景区可以组成一个文化旅游综合体,使天台山这座唐诗之路的丰碑更加吸引人,让天台山作为唐诗之路目的地在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