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一
在北纬37度这一充满灵气的地带上,在辽阔无垠的神州东方,有一座城,名唤烟台。
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是它蜿蜒的臂膀,拥揽起黄海与渤海彼此交融的苍茫。它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宛如一把坚定的锁钥,扼守着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
海岱齐鲁钟神秀,这是自然与历史赋予山东的底蕴。它东临大海、中怀山岳,既有重商文化,亦有古国文明。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视角审视烟台,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地理文化同样多元:黄海、渤海皆在其侧,“胶东屋脊”亦在其内,地处滨海的地理优势带来了通商之利,而莱夷古国的文明之光可上溯3000年前。
未至烟台时,我一直在畅想,渴望在苍茫的大海上,望见一座仙台,那是神话里的海上瀛洲,一个烟霞缭绕的地方。然而,当我踏上烟台大地时,感受到的却是这片土地的敦厚与刚毅。那是历经了沧海桑田积淀下的品格,是枕山负海的广阔胸襟。
二
烟台的气韵是山与海赐予的,它的历史进程也似山海一般,起伏跌宕,潮来潮往。
当时间还停留在《山海经》中的上古苍冥时,名为“鞠陵于天”“东极”“离瞀”的3座山峦隐约勾勒出胶东半岛的形状。一位人面鸟身的东海之神——黄帝之子禺猇,成了东方部落的首领,烟台的历史就这样悄然地被编织进古老神话里,成为莱夷诸部最早的栖息地。为了生存,先民们与大海开始了博弈,白石村遗址出土的鱼骨器物,是6000年来族群繁衍的证明。
当周武王在牧野吹响讨伐商纣的号角时,中原屹立起一个伟大的王朝。可早已习惯了自由奔放的莱国百姓并不在乎周天子分封天下的统治,他们用生猛的原始力量,一度将大名鼎鼎的太公姜子牙拒之门外,与之争抢齐国的都城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
当然,天下终究要由分裂走向统一。伴随中央王朝统治的不断加强,古老的莱国渐渐消失在历史中,取而代之的是秦朝的胶东郡、汉代的胶东国。
但是,莱地的儿女们从未离开这山海相依的故土,他们用勤劳和智慧继续耕耘。他们看惯了战国七雄争霸天下的烟云,也曾眼见徐福率3000名童男童女从蓬莱入海。
汉朝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烟台似乎被遗忘了。世人的目光或是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纷乱,或是沉迷于皇皇大唐的盛世昌明,几乎很少有人在意,登莱古郡是中原王朝扬帆入海、联通各国的门户,是海陆交通的枢纽,是北方最大的造船中心。停泊在海湾里的航船,演绎着“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辉煌,烟台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我们若将山东视作一只展翅的雄鹰,烟台无疑就是那锐利的鹰眼:它的心脏连缀着中原腹地,目光投向大海。它既有海上烟波的柔情,也有山川烽烟的壮烈。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烟台成了倭寇、海盗垂涎的“美味”,频繁地被侵扰促使其转变为一座海防城市。大明王朝在这里设置了奇山守御所,狼烟烽火自海岸冲霄而起,烟台城的雏形也开始渐渐清晰。
到了晚清,闭关锁国的朝廷被迫将烟台写入通商口岸的名单。作为山东最早、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烟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被迫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烟台,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它守望着东方悠久的仙山传说、儒家文化,也接纳了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科学文明,重塑起这座城的现代面貌。
三
烟台,是一部山与海铸就的传奇,亦是一幅历史与人文交织的画卷。一代文豪苏轼登临蓬莱,发出了“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的惊叹;千古才女李清照在驰向莱州途中,吟念起“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的伤怀。烟台的情韵,已然将古典诗词的豪放与婉约兼容并蓄。
昆嵛山烟霞洞里走出的长春真人丘处机,一言止杀,阻挡了成吉思汗的弯弓大刀。烟台山上,大明王朝抵御倭寇的烽火,成就了无数英豪的赫赫威名。“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在晚清乱世之际,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历史推到殷商时代。张弼士创建的张裕酿酒公司,则昭示着民族工业的崛起。更不用说星火燎原的红色胶东,还有地雷战的英雄故事、杨子荣的剿匪传奇。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刚柔并济的烟台,像极了孕育它的山与海。刚烈时,风卷浪潮、山林呼啸;温柔时,波涛潋滟、和风细软。它经历过战争的摧折,蒙受过外敌的侵辱,却始终没有屈服。它总能用宽广乐观的胸怀去创造新世界,用天地之美孕育万物,用经略之美汇聚人才。
如今的烟台,是一座生生不息的活力之城。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绘就了一幅避暑旅游、休闲城市的生态画卷,那是烟台自然美好的天性。几千年斗转星移,烟台从荒蛮海岸蜕变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建设的港口城市。它发力于高端海洋产业,升级为制造业强市。它凭借港口的先天优势,拓展着海洋物流运输业。
从山海中走来的烟台,在与世界的迎来送往中,开启了乘风破浪之旅,站立潮头,奋勇前进。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