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鑒寶收藏 > 详情

大英博物館百物“古今同展”

2017年07月12日 15:13:10  來源:大公網

圖:密特拉屠牛像,公元一○○至二○○年,意大利羅馬出土

提到大英博物館,你首先會想到什麼,驚悚的木乃伊?精美的中國書畫和瓷器?種類繁多的名人手跡?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上述這些館藏文物是引起世界各地觀眾瘋狂的焦點。然而,就在這幾年,該館發起了一個展覽,展品並非重量級,也受到了熱情追捧──所到之處,觀眾無不排起長隊等候參觀,開發的衍生產品一經上櫃就被買空,策展人和相關專家舉辦的講座也被擠爆……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讓其館藏的諸多無名文物成功實現逆襲

六月底,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在結束了北京國家博物館的展出後,移師上海博物館。記者有幸在預展時進展廳先睹為快。

這一展覽的百件展品是從大英博物館八百萬件藏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圍繞着人類文明發展演進這一個宏大的主題,被重新歸納整理成一個系列──涉及二百萬年以來人類發展的各個時段、各個地區、各種材質,共同詮釋了人類如何改造世界、世界又是如何塑造人類的漫長歷程。

人類文明的物質演繹

在展廳中,觀眾可以看到的包括:距今約一百二十至一百四十萬年前來自坦桑尼亞的奧杜威手斧,是人類先祖有意識製造的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公元前七○○至六○○年的大洪水記錄板,用楔形文字記錄了類似於《聖經》的諾亞方舟故事;約公元前一二八年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再現了古埃及法老王的黃金時代;約公元前七○○至前六九五年的亞述浮雕,刻畫了兩位國王近衛軍士兵,是亞述帝國軍事擴張的寫照;美國俄亥俄州出土的二千多年前的動物形煙斗,展示了當時北美居民以吸食煙草舉行宗教儀式的實例;也門出土的公元一○○至三○○年的阿拉伯銅手,作為信徒獻給神靈的供品,反映了該地在前伊斯蘭時代的本土宗教信仰;著名的德國版畫家丟勒製作的木版畫《犀牛》,描繪了一五一五年印度吉吉拉特邦蘇丹獻給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犀牛……

可以說,在這個展覽之前,觀眾對於世界史的了解基本只有通過書籍和影視作品兩種途徑,而眼前的這些文物則用一種全新的物化方式,向我們無言地訴說着人類世界的進化和變化。

以講述世界史的名義,從浩如煙海的館藏中找出一百組,集結在一起,這個創意最初源自BBC(英國廣播公司)一檔系列廣播節目。二年,他們與大英博物館合作,在時任館長尼爾.麥克格瑞格(Neil MacGregor)的帶領下,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以每件文物為索引講述歷史,並盡可能地讓入選的文物涵蓋地球上所有地區出現過的文明。

這一被尼爾.麥克格瑞格稱之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節目播出後獲得熱烈反響。不少聽眾還萌生了近距離一睹節目中提到的文物的想法,於是大英博物館趁熱打鐵,歷時四年,動用一百多名館員、四百多名專家將這百件物品撰成同名書籍,並在此基礎上,於二一四年推出了世界巡展,先後到達阿聯酋、日本、澳洲等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如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北京和上海,所到之處均引起當地熱烈反響。

實際上,仔細欣賞展覽不難發現,即便頭頂大英博物館 之名,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些文物,如果單獨拿出來展覽,其分量和吸引力並不大。放眼中國,同樣是大英博物館展覽,正在香港特區展出的六具木乃伊顯然更珍貴一些,上海這裏展出的,僅僅是木乃伊棺木。而舉目海外,在赴英國旅遊日益便捷的今天,中國遊客即使實地進入大英博物館,也未必會去看這些展品。然而,因為一個巧妙的創意,大英博物館將不可能變為可能,讓這些昔日都無名的文物活了起來。

文明發展的歷史軌跡

由於《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書籍早已在內地出版,所以對不少觀眾來說,這一展覽又並不陌生。根據尼爾.麥克格瑞格團隊的最初設想,將一百件文物濃縮為二十部分:人之所以為人冰河時代後的食與性最早的城市與國家文學與科學的開端舊世界,新勢力孔夫子時代的世界帝國締造者古代享樂,現代香料信仰的興起絲綢之路及其延伸宮牆之內,宮廷的秘密朝聖者、入侵者和商人地位的象徵與神相見現代世界的入口第一次經濟全球化寬容與褊狹探索、剝削與啟蒙運動批量生產,大眾宣傳我們製造的世界,每個部分選取五件文物來講述。

來到展廳發現,因為布展的需要,二十個主題又被再度濃縮,除序廳外,百件(組)文物被分成了八個部分布展,主題分別為:開端、最初的城市、權力與哲學、儀式與信仰、貿易與侵略、適應與創新、邂逅與聯結和我們製造的世界。各種展品既按時間順序擺放,又以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為引導,體現了一種宏大的整體史觀。

中國製造的壓軸展品

古埃及文物是大英博物館館藏的一大特色,而這也被用來作為展覽的序幕。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他印象最深的是首件文物二千六百多年前古埃及的佘盆梅海特內棺被安排在展覽序廳單獨展出。這是一件能訴說多種故事的特殊展品,根據棺木上的文字記載,其中安放的木乃伊是女貴族佘盆梅海特,而考古人員通過最新技術掃描顯示,棺中安放的木乃伊卻是一個年齡在二十五歲至四十歲的成年男子,個中緣由仍是未解之謎。我們一方面在迫近歷史,一方面對過往的歷史提出了挑戰。這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和後人探索。

值得中國觀眾自豪的是,在入選的百件文物中,有八件來自中國,所佔比例不低,其中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康侯簋、商周時期的青銅鎛、東漢釉陶六博俑、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三彩文官俑,元青花瓷盤以及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充電電燈。除了《女史箴圖》外,其餘展品均來到中國。

此前,本展在北 京舉行時,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費舍爾就曾表示,第一百件展品曾經在iPad和中國的太陽能電燈之間權衡,最終選擇了太陽能電燈。太陽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這個產品創新、簡單、實用,而且價格低廉,很多人都可以擁有它,獲得光明。用當代中國製造作為展覽的結尾,也體現了世界文明對於中華文明的肯定。

當初編書的時候,入選的文物只有一百件,而策劃成展覽後,大英博物館又有了新點子:為了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性,體現以文物溝通全世界以及共享的原則,每一次巡展都會邀請當地臨展博物館自行挑選第一百零一件展品,作為匯入由文物講述世界歷史大家庭的新成員。

這第一百零一件,也拉近了大英博物館與當地觀眾的距離。每個展覽舉辦地,或是專家出謀劃策,或是組織觀眾群策群力,最後呈現出的展品也異彩紛呈。如阿聯酋展出了足控汽車,日本有三個城市舉辦過該展,分別展出了防震硬紙管建築、紙鶴和熔融石英玻璃。在澳洲展出時,選定的是無線局域網絡試驗台,也即WiFi的前身。在台灣地區的展覽則展出了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大地全球一覽之圖》。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第一百零一件展品,是見證中國重返世界貿易組織的木槌和簽字筆

從今年三月開始,上海博物館通過公開徵集,最終選擇了二維碼作為續寫上海展的第一百零一件展品。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指出,二十世紀末,為了解決一維條碼(條形碼)存儲數據的局限性,人類發明了二維碼。如今,二維碼應用在中國極其普遍,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亦足以登堂入室進入博物館,並被載入人類文明史。而此次這個二維碼還融入了不少創意,湊近看才能發現,它是由展覽中的一百件展品的 圖像組成的。觀眾還可以通過手機掃描,彈出的即是上海博物館官方微信平台。

打破傳統的互動展覽

排隊、排隊、排隊……和北京展出時一樣,上海博物館這邊的展覽觀眾熱情不減。加上適逢暑假,上博又是免費開放,更增加了人氣。為此,上博緊急推出了限流、網上預約等措施,並決定每周五晚上還要增設夜場。

在此之前,上海只有十幾年前舉辦過的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有過這樣的排隊。而今次,大家追捧的既非國寶,也非鎮館之寶,只是一堆不太出名的文物,能夠有這樣的火爆,留給國內業界的思考也不少博物館如何盤活現有的文物藏品資源,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一代,大英博物館此次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講好故事、增強互動性和參與性。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還認為,這一展覽項目打破了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史學傳統上的學科壁壘,極具突破意義。同時,展覽向我們展示了各個文化獨立發展過程中的相似進程,以及這些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互相間產生的聯繫和衝突,徹底更新了我們對全球化的認識。

正如尼爾.麥克格瑞格在編寫《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叢書時所提到的,人類一家並不是一個華而不實的譬喻。不管這個家庭通常表得多麼功能不良,整個人類總是擁有共同的需求和關注,恐懼和希望。這些文物讓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先祖走出非洲,去到世界各地繁衍生息以來,一代又一代的人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改變,不管是石頭、紙、黃金、羽毛還是硅,人類必定還會不斷創造出各種塑造或反映自身世界的物品,它們將幫助後人定義今日的我們。

該展覽於上海博物館二樓第二展廳展至十月八日。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警察招募体验日反应热烈,上午收逾400份即场申请。图为参观者在仿真靶场体验雷射射击。(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澳门回归25周年|岑浩辉:深度
澳门回归25周年|岑浩辉:深度(香港文汇报记者康敬)澳门是联系国家与葡语系国家的重要桥梁,深度搭建好中葡平台是澳门未来着力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