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图》为纸本设色立轴,纵163.4厘米,横47.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篆书款记“乙巳秋中”,署名“吴俊卿”可知,应为1905年吴昌硕62岁时所作。一般来说,书画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书画风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有些人到了花甲之年后,由于自然规律生理的原因,都会或多或少地呈现出老相来,最明显的就是由于视力和腕力的退化,在字里、画间的笔性上,表露出一些孱弱迟滞之态。但对于自称“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大器晚成的吴昌硕来说,却是这种规律的一个例外,从《荷花图》水墨淋漓、色酣笔沉的用笔和丰满的构图来看,此作可谓是其壮年之作,不似80岁后晚年一味纵横的劲健老辣,而是在墨韵笔趣上着意甚多。构图上,穿插揖让、生动活泼,既有丰满荷叶表现出的盛夏景致,也有新出尚卷的嫩叶显现出的一派生机,并以此衬出图画左侧粉红荷花的娇艳和红蓼直冲画外的茁壮;墨法上,则虚实对比、富于变化,如图右侧浓、淡相间泼墨染出的荷叶,对比虽明显,但过渡却很自然妥帖;在用笔上,乃是引篆入画,笔笔写出、意兴酣畅,纵笔挥洒间,沉稳到位,毫无轻浮之气;在用色上,大气协调,能艳而不俗、不露火气,做到了既丰富又静穆、既斑斓又浑厚;再加上图右侧上方的大篆题款,更使全图充满了文人画古厚朴茂的雅逸气息。
吴昌硕在《为诺上人画荷赋长句》中曾云:“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人言画法苦瓜似,挂壁恍背莓苔屏。”由此可知,他的作画理念是将“画气”超越于“画形”之上的,一任主观抒写,而不拘于物象,“画气”成了他绘画的主要内容,作画重在“画气”。这幅以篆籀之法点染写出的《荷花图》,就给了观者最明显、最直接的感受。我们仿佛看见一位老人在闪展腾挪地施展着太极拳脚,疏密相间、浓淡相宜的墨笔荷叶与娇艳亮丽的荷花、红蓼顾盼呼应着,虽不以形似取胜,但笔情墨趣间散发出的气息,却令观者有如置身于盛夏荷塘的清凉世界中而流连忘返,真正做到了“不似之似”这个中国文人写意画的最高境界。
在此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吴昌硕对青藤、八大、石涛(此图大篆自题画语即“石师泼墨,往往如此”)、李复堂的学习和继承,笔墨可称上接古人、后启来者,其后的画坛巨匠白石老人对他就取法甚多。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今安吉县)鄣吴村人,生于1844年,卒于1927年,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清同治四年(1865年)22岁时中秀才,1899年56岁得同里丁葆元保举曾任一月安东县(今江苏涟水县)知县,故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从31岁移居苏州后,长期往来于江浙之间,阅历代金石碑版、大量玺印字画,眼界为之大开;后又得海派大家任伯年指教,并于1887年44岁正式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得以并进;晚年风格更为劲健生辣,篆刻、书法、绘画三艺臻于精绝、声名大振,被公推为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绘画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画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