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鑒寶收藏 > 详情

冰雪运动的艺术呈现

2022年01月13日 14:33:05  來源:光明日报

老彼得·勃鲁盖尔绘画作品《雪中猎人》(1565)资料图片

在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现代意义上的冬季冰雪运动并不被简单地视作体育竞技行为。对于生活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人类群体而言,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交通工具,甚至是战争的手段。例如,现代冬奥会中的冬季两项就是滑雪和射击的结合,保留了冬季冰雪运动原初的战争属性。

1、加勒比海岛与《凉快的跑道》

到了20世纪,随着冬奥会的创立和推广,一系列冬季冰雪运动为大家所熟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健身项目。与此同时,随着大众参与热情的提高,冬季冰雪运动也开始经历从体育竞技项目到文化艺术活动的转变。一些与冬季冰雪运动相关的传奇故事以及优秀运动员的经历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值得一提的经典影视作品是2016年上映的《飞鹰艾迪》,它讲述了英国跳台滑雪运动员迈克尔·爱德华兹的传奇故事。影片不仅使更多的观众开始关注和参与冬季冰雪运动,而且生动地展现了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体育精神。

另一部取材于冬季冰雪运动的电影是1993年上映的故事片《凉快的跑道》。该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四位牙买加青年在炎热的加勒比地区克服重重困难,组建该国第一支雪车队并参加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的故事。在电影中,四位牙买加青年本是短跑能手,但都未能在本国的奥运选拔赛中脱颖而出。为了能够参加奥运会,四人突发奇想,把目标由参加夏季奥运会转变为冬季奥运会,并组建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雪车队。由于牙买加地处加勒比地区,气候炎热,终年无雪,他们便以草地代替雪坡,刻苦练习,并将自己关在冷库中,训练低温环境下的耐寒能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登上了冬奥会的赛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励志的影视作品,它也从侧面反映出冬季冰雪运动近百年来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的百年间,冰雪运动的影响力逐渐从欧洲向全球辐射。以冬奥会为例,1932年第三届冬奥会来到了美国纽约的普莱西德湖畔。40年后,冬奥会首次踏上了亚洲大陆。而在近30年间,参赛运动员群体也逐渐由欧洲和北美国家逐渐扩展到亚洲、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乃至非洲国家和地区,在众多没有冰雪的国家点燃了冰雪运动发展的星星之火。这反映了冰雪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群众基础,而这种基础的建立离不开大众文化产业的帮助。

木刻版画《芬加斯克冰壶俱乐部冠军赛》(1854)资料图片

2、罗伯特·彭斯与“轰鸣的游戏”

事实上,在冬季冰雪运动成为影视行业的新宠之前,早已是众多文学作品中的常见主题。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在《塔姆·参孙的挽歌》中便使用了冰壶意象;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在《小妇人》中有关于速度滑冰场景的描写;英国诗人托·斯·艾略特在《荒原》中写到过作为休闲运动的雪橇游戏;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溜冰场》则将花样滑冰作为作品中情节发展的主要背景;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斯塔福特疑案》和英国小说家伊恩·弗莱明的《女王密使》则多次描写越野滑雪和障碍滑雪等冰雪运动。有些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冰雪运动的空间流动性和速度感暗示了传统欧洲秩序“走下坡路”的处境,有些作家则在描写险象环生的雪上追击中加强了作品的悬念和故事张力。

1786年,彭斯写下诗作《塔姆·参孙的挽歌》,该诗悼念的对象是一位名叫塔姆·参孙的泥瓦匠,他曾在苏格兰基尔马诺克乡村运动俱乐部工作。彭斯之所以认识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泥瓦匠并与之结交,主要是因为他也曾是基尔马诺克乡村运动俱乐部的荣誉会员。根据苏格兰诗人多尼·奥鲁尔克的介绍,当彭斯与参孙一同外出打猎时,参孙曾向诗人表达过自己想在百年之后葬在脚下这片原野的愿望。虽然他最终未能如愿,但彭斯还是在参孙位于雷科克墓园中的墓碑上写下了悼念碑文。

同时,彭斯写下了《塔姆·参孙的挽歌》。在诗中的第四和第五诗节中,彭斯首先描写了冬季的到来:“冬天将自己用斗篷包裹,如磐石般将池沼束缚。”在冬日里,池沼在低温中被冻成冰湖,如磐石般坚硬。正是在这片冰面上,“一大群玩冰壶的人开怀大笑”。此时,诗人问道,在这个时候“他们会将何物放在起点上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此处的“起点”一词指涉冰壶运动中投掷冰壶之处,而这群冰壶玩家自然是将一颗颗花岗岩砥石放在起点处。

而在下一个诗节中,诗人回忆起参孙参加冰壶运动的过往,称赞其为“核心之王”。此处的“核心”指代冰壶运动中营垒区的中心地带。在当时的冰壶比赛中,以参赛者所掷出冰壶距中心位置的远近决定比赛的输赢。而在诗人的回忆中,参孙正是一位投掷冰壶的好手。诗人写道,他的“拱卫”“投掷”和“穿插”实力俱佳。这三个动作皆是冰壶运动中的常见动作。“拱卫”是一种防守策略,表示将己方第二个砥石置于第一个砥石之前,使第一个砥石免遭对手砥石的撞击。“投掷”则是一种进攻手段,指在不触及其他砥石的情况下,将己方砥石投掷到某一特定位置。而“穿插”是指投掷者所投出的砥石从轨道上已有冰壶的间隙中穿插而过。显然,在诗人的回忆中,参孙对于这些技巧颇为熟练,技艺精湛。这也足以使他与公元前9世纪的以色列国王耶户相提并论。耶户王曾因其战车攻击闻名天下,而那一颗颗砥石在参孙的手上仿佛就像耶户王麾下的战车般横冲直撞,气势惊人,在冰壶场上发出声声“轰鸣”。“但如今,”他正在“死神的边线上缓慢移动”。在该句中,诗人借用冰壶比赛中的术语“边界”来形容参孙如同一个已经出界的砥石,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部分中,诗人将对于故人的回忆融合到冰壶运动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感伤。

而在同年创作的另一首诗歌《想象》中,彭斯再次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苏格兰民众进行冰壶运动时的生动场景。他写道:“太阳结束了冬日,/玩冰壶的人停止了他们轰鸣的游戏。”诗人笔下“轰鸣的游戏”正是指代冰壶运动。冬去春来,气温回升,参加冰壶运动的人们不得不收起各自的砥石,冰面上也不再有砥石摩擦所发出的轰鸣声。

绘画作品《卡斯布雷克的冰壶比赛》(1899)资料图片

除了彭斯以外,冰壶运动所发出的轰鸣声也可以在其他苏格兰艺术家的作品里听到。18世纪苏格兰著名肖像画家阿兰·拉姆塞年少时曾赋诗一首,题为《致德文郡的罗伯特·雅德》,并在其中将冰壶运动与苏格兰的冬季联系在一起,在“白雪覆盖的北峰”和“不断刮着的呼啸大风”中,“冰壶砥石/在平坦的冰面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这一系列诗歌作品不仅体现了冰壶运动与苏格兰直接的关系,而且还为旨在强调苏格兰民族性的苏格兰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冰壶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苏格兰,曾是苏格兰特别是苏格兰低地地区最流行的冬季冰雪运动之一。该项运动所使用的器材也是就地取材,选用苏格兰各个湖泊中的花岗岩巨石,将其雕琢打磨成平底的圆饼样式,以便在冰面上滑行和撞击。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砥石可追溯到1511年,藏于苏格兰斯特林市的史密斯博物馆。根据罗伯特·彭斯出生地博物馆馆长瑞贝卡·斯泰普利介绍,关于冰壶运动最早的文字记述可以回溯至16世纪40年代初期。当时,苏格兰佩斯利镇的一位公证员讲述一则趣事:佩斯利修道院中的一位修士向另一位修士发起挑战,在冰面上进行滑石撞标杆的比赛。随后,冰壶在18世纪后半期逐渐在苏格兰地区流行,参与者和围观者众多,而彭斯也是其中的一位。

除了文学作品,冰壶运动也出现在一些绘画艺术作品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弗兰德斯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1565年创作的《雪中猎人》。此后,随着苏格兰移民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和扩散,冰壶运动逐步在欧洲大陆和北美地区流传开来。1924年,在法国夏慕尼举办的第一届冬奥会将冰壶运动纳入奥运会,使其成为一项表演项目。而在1998年第十八届长野冬奥会上,冰壶运动正式成为冬奥会的比赛项目。

可见,冬季冰雪运动正逐渐超越体育竞技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近期,北京即将接过冬奥会的接力棒,承办包含百余项的世界冬季冰雪运动盛大赛事。通过这些比赛,运动员将展现自己的竞技实力,向观众传递冰雪运动特有的魅力和美感,也许还将在学术界激起关于“体育文学化”或“文学体育化”的热烈讨论。

(作者:黄强,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除夕夜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 
除夕夜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 【本报讯】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节庆安排跨部门工作小组今日(27日),就除夕及元旦期间的特别通关及相应公共交...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警察招募体验日反应热烈,上午收逾400份即场申请。图为参观者在仿真靶场体验雷射射击。(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