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專題 > 详情

邓缵先:民国戍疆、一家三代殉国的“七品芝麻官”

2018年04月27日 11:29:18  來源:新华网

原标题:“半生多感慨,一死竟从容”

记住邓缵先,记住这位民国戍疆、一家三代殉国的“七品芝麻官”

爱国戍边官员、边疆史学家、杰出的边塞诗人……这3个身份,完美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民国时先后戍守新疆五县的“七品芝麻官”邓缵(音为zuǎn)先,也是近代史上有记载的死于新疆暴恐事件的第一位中央政府派驻主官。

古称“西域”的新疆大地,辽阔而沧桑,丰富而多元,是一个故事不少传奇多多的地方。来往于此的芸芸众生们,在艰难行走中开辟了西域古道,在开疆拓土里铸造了自己生命的辉煌,顺道也谱写了历史,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邓缵先,这个远道前来新疆赴任的广东客家人,就用自己的脚步和壮举,谱写了一段“半生多感慨,一死竟从容”的永世留传的新疆历史。

▲邓缵先纪念馆中的

南北疆交替任职18载

新疆叶城县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地处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同巴基斯坦、印度相邻,与克什米尔交界,边境线长102公里。由于处在新疆、西藏两区,喀什、和田、阿里三地之要冲,叶城素有“新疆稳定看喀什,喀什稳定看叶城”的说法。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背景,使得叶城县历来就是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

掩映在高大核桃树下的叶城县地广人稠,县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几乎与海南岛旗鼓相当。境内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是我国著名的核桃之乡、石榴之乡、玉石之乡和歌舞之乡。这个拥有50多万人口的南疆大县,2000多年前就是西域著名的古道名城。

2014年9月,叶城县一座清代仿古县衙建筑风格的院落里,邓缵先纪念馆落成开馆。邓缵先何许人也?1914年9月,博学经史的他考取新疆知事,受中央政府派遣,年近五十的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从广东紫金县出关,一路跋涉行走8个多月,不远万里来到新疆赴任,一守就是18年。

18年间,邓缵先先后在新疆乌苏、叶城、疏附、墨玉、巴楚等地担任过知事、县长等职务。他戍边爱国、务实为民、廉洁从政、献身边塞。18年中,邓缵先只在母亲病逝时返回家中尽过孝,其余时光,都在新疆戍边守民。1933年,席卷南疆多地的民族分裂分子暴乱蔓延不止,为保护当地百姓,邓缵先死于巴楚县长任上,享年64岁。同时遇害的还有其长子邓俦卓、儿媳、孙子等5位亲人。

邓缵先生前除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改善民生外,还撰修了《乌苏县志》《叶城县志》《叶迪纪程》以及《毳庐诗草》《毳庐续吟》《毳庐诗草三编》等3部诗集,共收入诗词近2000首,其西域诗“胸填朔气,字带边声,是阅历有得之作”,这些诗作奠定了邓缵先在西部边塞诗坛上的地位。

邓缵先的诗多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思想,记叙新疆人事、风物、山水、农事等内容,情真意切,具有很高的边疆政治、史地和文学价值,成为新疆历史文化发展、中国神圣疆土的“诗征”。“男儿负壮志,立功西北陲。投鞭万里去,骏马如飚驰。愿携鸾为群,不与鸡争食”的诗篇,就是他在新疆不屑与小人为伍的节操写真。

为了纪念邓缵先这位和南疆丰茂大地有着特殊感情的人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叶城县邓缵先纪念馆,徜徉在古朴幽静的园区中,恍惚间仿佛走进了民国初年的新疆,走进了曾经的蹉跎岁月,走进了一段不应被忘怀的历史。

邓缵先纪念馆位于叶城县新区,占地3062平方米,由上海援疆指挥部投资500万元建设。整个纪念馆以清代衙役建筑风格为主调,复原了当年县知府建筑的风貌,全方位展示了邓缵先工作、生活、信念和责任等多个层面的历史史实,诠释了一位戍边守土、爱国爱民、勤政廉政的早期援疆官员形象。这里也是叶城县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国防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一进入纪念馆仪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副对联:左联“法惩邪恶民常乐”,右联“律守纲常国永宁”,横批是“明察清廉”,这也是邓缵先这样的有志之士不远万里来到边疆工作的真实写照。邓缵先文化陈列室里通过几幅壁画概括了邓缵先在叶城驻守期间的主要成就,包括撰修史志,不畏艰辛巡视国界;发展生产,关注民生,体恤民情;顽强自律,投笔从戎的爱国精神。花甲之年,妻子和孩子为他在家乡买了寿地,催他叶落归根,他却在家信中写道“游子远行役,应将返征途。”“蚕丝吐未尽,春深蚕不眠。”体现了他游子思乡的期盼心情,又表现了他卫国鞠躬尽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实地踏勘中印边境

作家崔保新在他的专著《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里说,翻开新疆的历史,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名人,他们大多被人们记录在案,而类似于邓缵先这样的“七品芝麻官”,在任期间做了很多执政为民的好事却鲜为人知。“我写邓缵先,希望以他那眷顾祖国边陲山河和百姓苍生的眷眷之情启迪和垂范后人。”

1920年初春,春寒料峭。时任叶城县知事的邓缵先决定亲自前往治内的中印边境踏勘考察,只因“卡在叶城县西南一千二百八十里,西距喀什道治一千九百二十里,北距省治五千四百六十里,与坎巨提交界,亦可通往印度国,防边戍边关系重要。近复有坎人越界偷种情事,奉命往查晓谕阻止,并招募缠布各民,前往开垦,以固边围而免侵越。”

在民国年间邓公编纂的《叶城县志》中,收录了他亲往中印边境所撰写的边情调查报告《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在日记中邓公记录说“乃于民国九年三月十四日起行,计往返一月”,即1920年3月14日-4月14日。此行历时一月,往返路程3750里,其中跨越6000多米的达坂数座。

邓缵先一行由叶城南行进入喀喇昆仑山主脉,沿途山高河阔,崖险冰封。有人以天寒路险为由,劝告邓缵先不要亲身前往边卡。“年逾五十不为老,壮年出塞戍边垣”,时年50岁的邓缵先正义凛然地答道:“危险者境也,处境者心也,常存此处处有危机之心,则恐惧修省,自可转危为安;常存此时时有险象之心,则思患豫防自能履险如夷。况该处并非人迹所不能到者,何虑焉。”有人说前官员从未到过边卡,邓公再答:“此卡既为中国土地,主权所在,任得任听坎人越界偷种。此次我为实地查勘而来,不能半途而止。”“主权所在”四个字,义正词严,掷地有声,邓缵先铮铮铁骨捍卫疆土的形象跃然而出,此记录堪称史志保国护疆的典范。

“历尽冰霜诗骨健,炼成铁石宦心坚。”此次实地踏勘中印边境,邓缵先骑马和牦牛走了8天,3月22日到达八扎达拉卡,记曰:“卡在河边东,一水来汇。卡门南向,磊石为墙,高八尺,房屋四间,深十四丈,阔十丈。有卡人四人看守,并住眷。卡后有小炮垒一间。”这就是民国初年喀喇昆仑山中边卡及边卒的缩影。3月25日,邓缵先来到叶尔羌河上游。“据土人云:地质平坦较优的土地,时被坎部人侵占、欺凌,我侪人单力弱,莫可奈何。”

邓缵先当年的巡边日记,在1962年中印边境之争时派上了用场。来自北京的专家带着邓缵先所作《叶城县志》,以其巡查边情的报告作为领土之争的重要史证。多年之后,中印勘界,我方许多依据仍据邓公当年所书,其中就有根据邓公所书绘出的边界地图。可以说,邓公所著边疆史学著作《叶城县志》及其勘察喀喇昆仑界时撰写的巡查边情报告,为祖国的疆土完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以文载史、以史保土,功不可没。

如今的叶城县境内,还有一座烈士陵园,46位牺牲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烈士们就长眠于此。这次中印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发生的第一个反侵略战争,位于219国道即新藏公路零公里起点的叶城县,是那场战争的交通要道和后勤补给基地,西线指挥部就设在219国道上的康西瓦。在前线部队的英勇善战和后勤军民的团结支援下,西线战斗于当年11月取得了胜利。1965年,为纪念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战斗英雄和革命烈士修建了叶城烈士陵园,这也是新疆唯一一座具有国防性自卫反击战的烈士陵园。

每年清明,叶城当地驻军和各族干部群众、学生都来扫墓,抒发对烈士的缅怀之情,牢记烈士的丰功伟绩。整个陵园掩映在绿树丛中,庄严肃穆,陵园大门两边雕刻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挽联。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一等功臣、滚雷英雄罗光烈士,战斗英雄、一等功臣王忠殿烈士,战斗英雄、一等功臣司马义·买买提烈士,就安息在陵园墓区前排。同葬于此的还有100多位牺牲及病故的解放军指战员。

▲1933年殉职于新疆巴楚县的邓缵先及其家人。摄影:记者 李晓玲

惨死暴恐分子之手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是时新疆幅员辽阔,人烟稀少,百业待兴,急需一批有经验有才干的治疆人才。执掌新疆军政大权的杨增新给中央政府上书说:新疆一省远处极边,形势重要分发人员,惮于艰阻帅多趋避,以致边疆要地,任用无才……自非遴选熟悉边情,负有远志之士分发该省,整理一切。不足以开通风气,交换知识……

1914年,北洋政府安排了一场专门为新疆选拔官员的全国统考。最终,295人榜上有名,其中19名知事几乎均来自经济发达、文化教育领先的江南,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地。举全国之才支援新疆,有利于达到开通风气、交换知识的目的,也真正为边远的新疆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基层官员。15岁即考中秀才,十里八乡闻名,善赋诗作词的邓缵先就从此次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由广东至新疆从政,开启了他在新疆18年的戍边生涯。

邓缵先戍边18载,胸怀高远,爱国、爱民、爱疆,为官清廉勤政,兢兢业业为新疆人民服务、为当地各族群众造福。任职期间,他教民造水车,灌溉农田,促进了边疆农业生产的发展。《乌苏县志》记载:邓缵先在乌苏主政两年,遍至乌苏城乡,考察地理,体验民情,多有建树。他先后修建了五道桥、东关桥今太平桥,便利交通;开挖六十户庄新干渠及其两条支渠,灌溉农田4000余亩,百姓称贤。卸任叶城知事时,“父老子弟壶浆饯送,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至玉河边,犹留恋涕泣”。邓缵先的上级、塔城第一任道尹、莎车地区现代教育的奠基者汪步端也称赞邓缵先“官要读书作,心如为政纯。”

1932年,邓缵先出任巴楚县县长。巴楚地势险要,居喀什、阿克苏、和田三地枢纽。1933年春,和田的穆罕默德·伊敏和沙比提大毛拉等人在英国间谍的策划下成立了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派出一股用大头棒武装起来的部队窜扰巴楚。时任巴楚县长的邓缵先,面对分别来自和田、喀什、阿克苏3个方向的叛乱势力,面临着战守两难的选择。

据《巴楚县志》记载,在1933年的战乱之中,大片民房被焚烧拆毁,县城内的两座大建筑——县政府和监狱亦遭焚毁,县政府历年来的档案化为灰烬。未倒塌的房屋成了军队喂马养牛之所,县城实际上成了一座空城。战火使大片土地荒芜,大批牲畜被宰杀,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姓生活无着,流离失所,大批汉、回、维吾尔、柯尔克孜族同胞死亡。在事关国家分裂、国土安危之际,邓缵先率众守城,城破后以身殉职。12年前他在《挽周道尹阿山殉难》诗中写下的“半生多感慨,一死竟从容。浩气霄冲鹤,英魂剑化龙”的豪迈诗句,竟印证了巴楚之难,成为绝笔。

做官先要做人。邓缵先曾以《吏》为题赋诗:千古清廉海忠介,高风人颂玉壶冰。熟读历史的他知道,为官清廉才能千古流芳,玉壶冰清才有人树碑立传。“借问荒陬胡为乐?经岁不闻贪吏呼。”邓公认为做官的目的就是“经岁不闻贪吏呼”,并以此为天下之乐。早在代理乌苏县知事任上,他就写诗给老师蓝湘眉,表达自己的志向:夙荷师承须洁己,冰渊心迹一尘无。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可谓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官员。

官有官责,人有人品。邓缵先也是百年来广东第一代援疆干部。为了缅怀先贤,广东河源市人民在邓缵先的家乡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投资修缮了邓缵先故居,包括西域风情馆、客家民俗馆、邓缵先雕像广场和清风廊等多个文化景观;建成的邓缵先纪念馆,打造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反腐倡廉历史教育基地,邓缵先曾经捐建的布心小学也更名为邓缵先小学。

一介书生邓缵先,“去处随萍梗,得失付云烟”,投笔出塞,成为新疆一名诚朴稳练的基层官员,为戍边走马边境,为抗暴壮烈捐躯的英勇事迹,可谓是真正实践了“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的为官理念。

【本报综合报道】(记者 李晓玲)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警察招募体验日反应热烈,上午收逾400份即场申请。图为参观者在仿真靶场体验雷射射击。(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澳门回归25周年|岑浩辉:深度
澳门回归25周年|岑浩辉:深度(香港文汇报记者康敬)澳门是联系国家与葡语系国家的重要桥梁,深度搭建好中葡平台是澳门未来着力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