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新华社哈尔滨9月25日电 题: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写在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王淮志、管建涛、闫睿
从莽莽荒原到矿区新城,共和国石油工业转折性一页在这里展开——当年气吞山河的大会战,让新中国一举甩掉“贫油”帽子;
从突破封锁到举世瞩目,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奇迹在这里创造——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60年来累计产油近24亿吨;
大庆,始终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走过甲子,这片精神高地依旧“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
铸石油工业丰碑
空中俯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横纵构成“工人”两个大字。纪念馆内,伴随铁人跑井的“小黑兔”摩托车,“战报墙”上一期期战报记录的火热开发场面,不由引人追忆。
1959年9月26日,松嫩平原上的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东北发现了大油田。时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前夕,大庆油田因此得名。
石油大会战次年打响。缺粮、短衣、少房,艰苦岁月中,带队来到大庆的王进喜喊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鼓舞着会战大军。
开发三年,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一半以上。中国把“贫油”帽子甩进了太平洋!在国家经历困难考验的时期,大庆油田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转。
铁人作风仍在传承。野外,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钻机轰鸣,队员们轮班实施钻进。该队第31任党支部书记刘德伟说:“铁人精神从这里发源,老队长王进喜的‘铁’作风激励着我们高质量打好每一口井。”
犹如不知疲倦的抽油机,大庆油田60载风雨兼程。从竖起第一口井架,到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再到海外业务开拓至26个国家和地区,一代代大庆油田人攻坚克难,“内外并举”,为国家能源安全站岗。
李新民,1205钻井队第18任队长。他带队远赴苏丹,两次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代表钻井最高荣誉的“钻井杯”。“哪怕再苦再难,也要为祖国争光,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
自开发以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近24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7.6%,用60吨油罐车装满可绕赤道14圈。近年,得益于天然气事业发展,大庆油田从“一油独大”向“油气并举”跨越。
创世界开发奇迹
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12年年产原油4000万吨以上,油气当量至今保持在年产4000万吨以上的世界级水平……大庆油田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奇迹。
将国际油田开发上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源于科技领域一次次新突破的带动。当年,面对国外专家的质疑,20多岁的王启民一头扎进试验区,推动大庆原油生产实现第一个年产5000万吨目标,并保持多年稳产高产。眼下,这位82岁的大庆“新铁人”又劲头十足地研究起新能源。
油田科研工作者伍晓林,带队历经5600多次试验后,打破表面活性剂的国外垄断,进而攻克了三元复合驱油技术。
如今,大庆油田三次采油已连续17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主力油田采收率比世界同类油田高出10到15个百分点。
映着月光,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室内,42岁工程师曹瑞波正和助手进行四次采油技术研究。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这里的很多科研人员像他们一样,总是通宵达旦。
设在采油四厂的段福海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技术革新“发烧友”的“梦工厂”。“这屋里的设备,多是改良自生产一线。”55岁工程师段福海有多项成果,累计创效2.3亿元。
大庆油田工会常务副主席陈宜才说,油田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已有68个,全员创新为油田带来强大内生动力。
建中国百年油田
在远离大庆油田中心区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头台油田,为保障日常生产,员工们经常连续数周待在这里。提起前些年公司亏损7亿多元,“80后”职工高岩仍心有余悸,“改变,始于一场扩大经营自主权的改革。”
“改革当年扭亏了4亿多元。”头台油田经营管理部主任张林说,现在效益变好了,大家闯市场的意识越来越强。
改革“加油”,推动大庆油田跨过2016年首次“整体性亏损”,在压力和挑战中不断前进。几年来,大庆油田出台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意见,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单位已达11家。
在改革后的大庆油田报捷公司,干部可上可下,普通职工也能聘上项目经理。总经理成瑞平说:“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面貌焕然一新。”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去年,大庆油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费创三年来最好水平。
记者在油田一路走访,不时听到这样的故事:
在采油一厂北一采油队,一身旧工服被改为几十块抹布使用;
修井107队几任队长在井喷生死一线,签下决心书率队“逆行”;
承担油田近一半供电任务的星火一次变电所,秉持“在岗一分钟,负责60秒”,累计安全生产1.3万多天无差错……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近年来,大庆油田“石油魂”宣讲团应邀走进国企、民企、外企,远赴中亚、中东、南美等地,累计宣讲600余场,听众逾200万人次。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