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井冈山茨坪挹翠湖公园
【本报讯】编者按:在井冈山上,坚定的共产党人高擎火炬前行;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一次次绝境重生;在宝塔山下,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中国五大革命圣地——江西井冈山、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香港文汇报今天起推出「五大革命圣地今昔看 」系列报道,通过当地民众讲述亲身经历,展示这些红色圣地的今昔变化,以及干部群众继承发扬光荣传统、建设美好家园的新成就。
谢小民与外公袁文才塑像合影。香港文汇报江西传真
「1927年10月,『井冈双雄』袁文才和王佐打开山门,将革命火种引进茅坪镇,在革命道路上起到了带头作用。如今,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我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好新时代的农民,带动周边乡亲致富。」革命烈士袁文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之外孙、井冈山茅坪镇马源村村民谢小民,在外漂泊近20年后,于2017年返乡打造村里第一家民宿,年收入在高峰期破40万元(人民币,下同),并带动其他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马源村地处黄洋界脚下,四周环山,溪流穿村而过。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先行拜访马源女婿袁文才,受到袁文才等人欢迎,从而落脚井冈山。次日,袁文才陪同毛泽东上茅坪安家,经过马源村的石桥,该石桥被当地人誉为「红军桥」。
马源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计259户1,065人,建档立卡贫困32户112人(已全部脱贫)。 据马源村村委会统计,在2017年(井冈山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之前,全村人均收入约4,200元(人民币,下同);2019年、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约11,000元。2019年,马源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获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
昔日贫穷落后 今别墅拔地起
土地革命时期 井冈山茨坪村落
「65后」谢小民早年在乡镇企业上班,后发现新机遇,于2000年下海,赴东莞从事木工刀具行业。在他的记忆里,井冈山作为革命老区,既声名远播,但也欠发达。「成年之后,我在家时间不多,村子给我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田不多,山不富,也没有什么产业。人们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砖瓦房,家境更差的则住土坯房。房子没有规划,牲畜棚乱七八糟,露天厕所味道难闻。每年春节一过完,村里就只剩下老弱妇孺,根本留不住年轻人。」
2017年清明节,谢小民回老家扫墓,映入眼帘的是:小楼别墅拔地而起,休闲广场回荡欢声笑语,道路、用水、厕所、用电、垃圾分类均升级改造。「自己还能在菜地种蔬菜,这比一般城里人的生活条件还要好!」
借力红色资源 农户入社共赢
此次清明之旅,让谢小民决定回乡开办民宿,投入了10多万元装修房子,主要接待中老年旅居养老。他说:「虽说,我在东莞一年能赚几十万元,但这个行业前景不是很好,加上我又年纪大了,就总想着回来发展。我之前就想利用家乡的『红绿古』三色资源做民宿,但因为村里基础设施不行,这个想法就没有落地。」
仅一年,马源村首座民宿建成,前三个月接待了1,000人次,还因接待量有限,半个月推掉了200多人的订单。谢小民还发起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吸纳70多户农户入社,装修统一风格、设施统一配置、客源统一安排。如今,全村共有研学床位900余张,普通民宿床位200余张。仅2019年,全村共接待研学旅游学生两万余人和乡村旅游游客一万余人,参与接待农户户均增收近3万元,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万余元。
在打造马源红色研学基地、乡村民宿等富民增收产业的同时,马源村还培育了太空莲和黄桃种植等绿色产业,让留守中老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让他们在人生舞台发挥余热。谢小明说:「真的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让我们的腰包更鼓了,我们更有笑容了。」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