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專題 > 详情

特首:传承中华文化 拓中外文艺交流中心

2021年07月22日 09:33:57  來源:香港文汇网

【本报讯】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昨日举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主旨讲话中表示,要打造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必先建立香港人特别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而有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社会文化熏陶为最重要。她强调,这不单是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教育界、传媒和社会团体的共同责任。特区政府会与各界共同努力,用好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用好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的支持,达至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香港中联办宣传文体部特邀主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主办的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昨日在会展举行,约600名来自文化、艺术界代表出席。

“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昨日在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香港文汇报记者 摄

分主旨演讲圆桌对话两环节

是次论坛旨在讨论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下,赋予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定位下的未来新路向。论坛分为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两个环节。林郑月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香港文联会长马逢国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环节则由多名香港文化界人士对话探讨如何支援青年在文化艺术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议题。

林郑月娥在主旨讲话中透露,她是争取将香港文化事业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推手。香港具备中外文化荟萃的特色和优势,加上广泛的国际脉络,有能力汇聚海内外和本地人才,是可以成为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间影响力的平台。同时,丰富的文化资产可提升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和宜居城市的地位,也可以通过产业发展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

推四方面策略 向目标迈进

她指,要进一步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区政府将会推动四方面的策略性工作,以及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二是致力与海外著名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关系,三是持续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四是善用科技和培养人才。

林郑月娥强调,要打造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有必要先建立港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因此,有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社会文化熏陶至为重要,这不单是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也应该是教育界、传媒和社会团体的共同责任。特区政府会与各界共同努力,用好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用好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的支持,达至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特首见张旭】张旭:国家职称研纳港澳文艺人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昨日在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中表示,文旅部正在积极推动内地优秀艺术考级机构与香港机构合作,开展艺术培训和考级;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认真研究向港澳文艺工作者开展职称评审的相关政策,将港澳纳入国家艺术系列职称评审体系,这是中央政府对香港艺术发展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在礼宾府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会面。林郑月娥表示,期望未来在疫情受控的情况下,与文旅部重新推动内地与香港的跨境旅游。商经局局长邱腾华和康文署署长刘明光陪同会面。 香港文汇报记者 郑治祖

张旭指出,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一个全新的命题,需要各界共同交流探讨,并分享了三点思考:

要促进文明互鉴,发展中外人文思想交流中心。他强调,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承担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任务。

张旭表示,香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香港同胞爱国爱港意识,提升香港同胞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亦要把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以中华文化为引领,深化与内地文化交流合作,发挥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人文思想交流,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香港故事,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培育原创IP 打造国际品牌

张旭认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要加强内容建设,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打造一批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品牌,要推动科技赋能,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高质量文化供给;要培育市场主体,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合作,培育若干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要素富集、配套功能齐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聚区;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他表示,香港要加快人才聚集,打造中外文化人才高地。香港要加快中外文化人才优势聚集,结合香港实际,制定文化人才认定标准,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紧缺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引领香港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大批具有文化艺术素养、全球视野、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深入推进内地与香港文化艺术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马逢国倡设文化局统合政策

香港文联会长、体育演艺文化出版界立法会议员马逢国昨日在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建议,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应作出职能调整,比如成立文化局或文体旅游局,聚焦整合散落在不同部门的文化政策,同时确保社会继续维持高度自由开放、维护安全和谐的环境,而活跃宽松的社会氛围,会利于创作创新和合作交流。

立会议员、香港文联会长马逢国在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香港文汇报记者

马逢国表示,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全面促进文化发展,进一步发挥好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方面,香港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他指,香港回归祖国后出现一些问题,不时引发社会动荡,特别是国民身份认同、国家归属感等方面,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文化工作,达至文化认同,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多办国际评选 打造文化名片

马逢国认为,随着西九龙文化艺术区的陆续建成,香港要制定出一个以香港为主会场的全年文化活动的规划,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互动互补,举办各种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项目,充分发挥请进来 的功能。香港亦应多举办国际评选活动,打造更多文化名片品牌,提升香港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活力之城、盛事之都的地位。

他续说,香港文化艺术界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主动深入、全面掌握国情,从积淀五千年的文化宝藏中汲取养分,增强文化底蕴,再通过自身掌握的创造力,创作出更多作文化根底扎实,拿得出手的艺术精品和内容。

马逢国表示,国家在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除了肯定香港所具备的条件和表示信任,更是对香港能发挥作用的期许,相信在国家大力支持,特区政府的积极领导,加上文化艺术界共同努力,香港的文化艺术发展前景亮丽,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卢新宁:凭三力打造中外文艺中心

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昨日在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上以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关键词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卢新宁从增强对话实力、提升文化魅力以及激发文化活力三方面谈到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应如何作为。她认为香港需要苦练内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项目话事,并强调不懂得从本国历史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甚至陷于本土迷思、阻断历史长河,不可能创造出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态。

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在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香港文汇报记者

卢新宁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对香港过往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更高期待,更是不容错失的重大机遇。

她在主旨演讲中从三方面探讨,要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可以如何作为。

苦练内功才有对话的实力

在香港应如何增强对话实力方面,卢新宁指出,香港要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需要苦练内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项目话事,才能请得进来走得出去,拥有与国际文化艺术对话的实力。

她认为,周边的韩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已先后崛起迎头赶上,香港文化产业的传统优势受到明显冲击,有些已经走向低谷,需要迎难而上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吸引力,更好发挥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努力成为中外文化艺术各领域打卡点,把带有港产标识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远播世界更多角落。

从中华历史文化中萃取精华

香港应如何提升文化魅力?卢新宁指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库,许多外国人都从中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如果我们自己却疏离家国情怀、丢弃文化根脉,不懂得从本国历史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甚至陷于本土迷思、阻断历史长河,怎么可能创造出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态,又如何谈得上拥有与世界对话的实力和能力?

她认为,唯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让充满时代特点的中国气派”“中国故事唤起更多温情与敬意

拓产业需政府社会市场协力

谈到香港应如何激发文化活力,卢新宁指出, 要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关键词,需要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协调社会、引导市场,三方携手激发这座城市的创造活力,共同回答以下时代课题,包括如何立足于良好的自由市场体制和法治基础,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互鉴;如何强化创新引领、以文化产业的兴盛为香港未来发展造血,展现吐故纳新的香江文化新气象;如何培养更多年轻人走上舞台,使之成为文艺新风尚新潮流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如何用好大湾区这一广阔腹地,更快融入国家潜力无限的广阔舞台与巨大市场;如何打造创意、人才、资本等要素有机对接的国际性平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向青年伸援手 文艺再绽辉煌

昨日下午,多名香港文艺界人士出席了“‘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论坛上,5名嘉宾代表与主持人展开圆桌对话,探讨香港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和未来路向。一众嘉宾普遍认为,香港既有古老中华文明的传承,还有中西合璧的优势,过去数十年有过辉煌,未来还会有无穷机遇。若要再次绽放,必须从年轻一代入手,政府和业界人士需要在文化教育、文创产业帮扶等具体事务上更多介入并伸出援手。

刘小康: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出口

要进一步发展香港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必须有政策配合。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刘小康在昨日的圆桌对话中表示,特区政府应转变以往对文化产业不干预的政策,积极推动年轻人的交流互动及文创产业出口,才能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嵌入国家发展蓝图。

刘小康直言,过去几十年,香港文艺界人士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目标,回归之后的特区政府仍然沿用港英政府的不干预政策,是行不通的。他认为,香港在十四五规划中被定位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相应政策上要更积极主动,承担起交流的重任。

他认为,相对北京、上海等文艺交流中心,香港具备南方文化底蕴,有独特魅力,能够发挥很大作用。他建议在未来的文化交流策略中,应将年轻人作为主体,因为他们接受新文化更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区政府还应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出口,因香港市场过小,如不出口,本地根本无法消化,同时香港还需要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互动。

霍启刚:实质支持港青文艺发展

香港社会常说要做好青年工作,透过文化艺术或可让年轻人有大展拳脚的空间。香港文联常务副会长霍启刚表示,香港年轻人大多数思想正面,都希望有所作为,但缺乏平台、人脉和资源,业界应给予实际支持。

霍启刚说,许多年轻人迷恋社交网络,无非是寻找认同感。这种认同不单来自家长朋辈,也需要来自主流社会,我不同意标签香港青年。大部分人其实好正面、好积极,我们作为上一代,不但要与新一代年轻人多交流,还应提供更加实质的帮助,并展开具体合作。

他建议私人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应多提供机会予年轻人举办展览。对希望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青年,文联等组织可提供一站式服务,帮他们适应环境,刚刚起步的年轻人不奢求一步登天,但要知道路怎样走,一些重要关卡位亦需要前辈指导。

在培育文艺人才方面,霍启刚指出,人才不仅限于艺术家,还有摄影、剪辑、展览策划等领域的辅助型人才,都应注重培养。

谈到香港文艺发展未来的机遇,霍启刚认为,最大机遇就在于内地民众因为消费能力提升而更注重精神消费,这种倾向在年轻群体中更加明显,而内地具有全世界最大的中产消费群体,很多人已不再满足于购买名牌服装,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如能着眼于这块市场,必然有丰厚回报。事实上,文化产业的概念非常广阔,可与香港其他产业相结合,产生文化+科技甚至文化+金融的碰撞。

郑培凯:认同文化 产业走得更远

文化艺术的发展与教育分不开。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郑培凯提出,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是提升本地文化艺术水平的关键,而本地大学应承载传播文化的责任。

郑培凯忆述,他早年在台湾长大,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主流台湾人认为自己是在台的中国人,理应继承中国文化传统,但过去廿多年,台湾内部因为政治斗争,出现了去中国化的思潮,很多人因而减少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一现象值得香港警惕。

他认为,要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是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但香港的学术界与文化界、艺术界联系相对不紧密,有脱离本土文化的倾向,需要检讨,大学也要承载传播文化的责任,关心香港文化发展不应只是嘴上说说,心中要有认同,甚至是激情。

香港惟考试成绩论的中小学教育亦不利于培养文艺人才。郑培凯说,很多大学生在刚刚入读时,思维就已产生定式,极度追求个人成功,缺乏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显然是中小学教育出现了缺失。

姚珏:增湾区互动 音乐教育双赢

香港弦乐团艺术总监姚珏从音乐角度分析香港文艺发展的优势,指香港乐手训练有素实力强劲,对中西方音乐都有一定理解,未来在增加对外交流的同时,还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增加联系,提升湾区整体音乐水平。

姚珏表示,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根,只有保住这条根,才能让其他地区的观众产生兴趣。香港音乐人对中西方音乐都有所掌握,因为平日训练十分细致,每首乐曲的不同演奏方法都会练习,乐团可以演奏非常复杂的西洋乐曲,对中式传统音乐的诠释也到位。有内地专业人士观摩过香港弦乐团演奏后,赞叹乐手们非常有实力。

她说,香港弦乐团早前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一些剧场联系,协助对方设计音乐课程及演出配套的教学,收效良好,希望未来能加强这方面互动,提升湾区整体的音乐教育水平。

毛俊辉:学新知重创意才能输出

艺术文化不只要承传,也要创新。亚洲演艺研究创办人毛俊辉表示,香港文艺发展不仅对本地有意义,亦对国家规划承担责任。过去数十年,香港成为第一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坚分子,现在是时候重生,以创新方式将中西交流继续发扬光大。

毛俊辉认为,艺术是与时代挂钩的产物,新时代的艺术必须要具有新特色,除传承历史,亦要学习新知,注重创意,才能打造优质文化产业并进行输出,并强调香港文化界应该排除与内地的隔膜,增进人才交流,开拓更大的内地市场。

文艺界:新定位可提升水平拓产业

多名文化、艺术界人士昨日出席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后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业界带来很大鼓舞,他们希望藉此机遇提升香港文艺水平,推广中华文化。

○全国政协常委、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主席唐英年表示,今年适逢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议可透过活动,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概念变得更加立体化、具体化和细节化。

○八和会馆主席汪明荃认为,十四五规划将香港定位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一个大任务,相信新定位及开放国家艺术基金的申请,会有助业界的创作,同时有助香港的文艺水平提升。

○粤剧演员谢晓莹期望政府在未来推动两地有更多的文化交流,以及将香港粤剧推广到其他地方,因为香港粤剧是香港本地文化和传统中华文化的结晶。

○香港资深艺人曾志伟表示,中央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给业界带来很大的鼓励,认为香港能够藉此加强中西文化合作交流。

○香港作词家与作曲家协会主席陈永华表示,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拾起文化自信。香港的中小学、大学都需要在中国历史文化课程上下功夫,弥补学生在民族文化认识方面的缺口。

○香港文联常务副会长邓宛霞说,香港社会需要中华文化艺术的熏陶,慢慢让市民感受到真正的文化精髓,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同时应促进两地艺术家的深度合作,包括制作和演出的合作;香港年轻一代可以寻求到内地的强大的艺术师资,以及去内地参与巡演,相信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会有更真的认识。

○香港艺术学院院长茹国烈表示,国家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不单单是国家给予香港的礼物,更是香港需要转型、进步的地方,是一个挑战。一方面需要发展高雅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将艺术文化与经济、旅游、科技等等方面结合,形成产业互联,这方面内地发展得非常好,香港之发展,任重而道远。

○香港寰宇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麦家乐说,文化是将祖国和香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重要载体,亦是外国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和窗口,香港承担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十四五规划亦给了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目标和定位,大家应把握机会,多向全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

  • 相關新聞
  • 發表評論
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正在加载评论……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
警队招募日吸逾400人即场交表警察招募体验日反应热烈,上午收逾400份即场申请。图为参观者在仿真靶场体验雷射射击。(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澳门回归25周年|岑浩辉:深度
澳门回归25周年|岑浩辉:深度(香港文汇报记者康敬)澳门是联系国家与葡语系国家的重要桥梁,深度搭建好中葡平台是澳门未来着力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