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據香港「橙新聞」報導,美國當地時間9月30日,中國駐美大使秦剛通過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訪問的形式,再次提到「中美正在磨合中尋找新的相處之道」,並表示他將與美國各界加強接觸,讓美方認識到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這是秦剛兩周來第四次對美主動釋放溝通與合作的訊號。
中美兩個大國到底應如何相處?履新滿兩個月的中國駐美大使秦剛,用密集的行程和公開表態,詮釋了為尋「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之道」化解中美困境的溝通者角色。
今年7月28日,55歲的秦剛由外交部副部長任上抵美履新,接替崔天凱出任第11任中國駐美大使。因疫情原因,他的多數行程轉為線上,但短短2個月內,秦剛發表了10次公開致辭或講話,舉行7場線上或面對面會見,就中美雙邊關係、經貿合作、人文教育、華僑華人、民間交流等議題,直接與美方人士交流。
從履新感言到9月下旬以來接連在美方場合的密集表態,秦剛反復提及中美「相處之道」這一關鍵字,而當他用「磨合」形容自己的履新感受時,也為中美兩國的互動增添了新的注腳。
新大使的任務「考題」
秦剛反復說,作為新任大使,他的任務就是要和美國各界加強溝通對話,做好「中美關係如何搞好」這道必答題。面對「嚴重困難」的中美關係,秦剛在不同場合採用了「判斷題」「論述題」等不同解題方式,回應美方關切。
8月31日,秦剛應邀參加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董事會為其履新舉行的線上歡迎活動。他履新以來首次就中美關係發表長篇論述。在演講中,秦剛點出美方對中國的「嚴重誤判」「嚴重無知」「嚴重誤導」,駁斥「中國意圖取代美國」「中美新冷戰」「中美對抗競爭佔據主導」等錯誤論調,同時提出「明確底線、相互尊重」「保持對話、管控分歧」「排除干擾、聚焦合作」三點意見,主張中美必須尋求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個大國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之道。
9月22日,秦剛應邀出席卡特中心和喬治·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線上對話會,首次以公開問答方式與美各界人士溝通。尼爾·布希、董雲裳、包道格等美國政界、學界人士參與其中。他當天的演講以「民主」為主題,對「什麼是民主」「中國是不是民主國家」「如何衡量民主」等作了詳細闡述,並把講話的落腳點放在「中美既不應也無法改變對方,而是應該打破意識形態的藩籬,擯棄零和博弈的邏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之上。
中國駐美大使罕見談中國的「全過程民主」讓輿論頗為意外。但如果放在美方不時用「民主與威權」的語境去桎梏中美關係時,秦剛作此番表態則不難理解。他也明確指出,「把美中關係定義為民主與威權的對決,挑動意識形態對立。這是當前中美關係面臨嚴重困難的癥結所在。」
「磨合期」的中美互動
目前,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基調仍是「競爭而不衝突」,但白宮回應涉華議題一直原地踏步、鮮有延展的現狀,也從側面說明美方仍未敲定對華政策細節,同時困於內政掣肘缺乏作為空間。
秦剛在上述場合的表態,已經點出了美方的邏輯要害。「國與國的政治關係處在競爭甚至對抗狀態,其他方面難以毫髮無損。」
9月30日,秦剛在總結自己履新兩個月的感受時說,發展中美關係是一個雙方磨合的過程,中文兩個字——「磨」和「合」,「磨」就是摩擦,「合」其實最後就是怎麼相處。這個磨合現在還在進行中,通過磨合來重新發現對方,重新認知對方,從而找到一個如何相處之道,這就是中方所主張的。
在過去一個月,中美關係互動過程中,既發生了孟晚舟順利回國這樣的大事件,也有中美軍方舉行高層級通話、美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康達在駐美使館國慶招待會上視頻致辭等正面互動的細節。
比起「站在十字路口」的比喻,用「磨合」形容當下的中美關係,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雙方的距離和接觸都顯得更貼近和更具張力。新時期的中美關係考驗兩國領導人的外交智慧和政治魄力。當然,也如秦剛所言,需要兩國外交官「使這個磨合的過程盡可能少一些劇烈和意外,多一些潤滑和意料」。
「過山車」的心理準備
初來乍到登門拜訪,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為善的禮數。在秦剛履新至今的會見名單中,包括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美前國務卿基辛格、美中貿委會會長艾倫、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等。
談及兩個月內拜訪美國各界人士的體會,秦剛表示,支持中美關係發展,支持中美兩國加強交往與合作的人,在美國還是大有人在的。但同時,他也感覺到,對中國的偏見誤解還是廣泛存在,甚至有些人不願意看到中國好。
中國駐美大使的履新感受,也折射出美國社會對於中國、對於美中關係的複雜心態。同時,也凸顯在分歧困境中搭建促進兩國溝通橋樑的現實意義。
在與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董事會成員的線上會面中,秦剛曾打趣說,自己在即將開放的北京環球影城經歷了赴任前的最後一道考驗——坐過山車。「過山車大起大落的軌道,讓我想起了近幾年來的中美關係」,他說道,「過山車大起大落,急彎倒掛,讓人十分緊張,但我都能承受。」
面對起伏和波折,既有迎難而上的準備,也有終回正軌的泰然。中國駐美大使「過山車」的玩笑背後,是中國在處理中美大國關係善意溝通、正面應對的充分準備,以及不避問題、迎接挑戰的外交姿態。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