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雲(右)在基層開展民族醫藥調查
【本報訊】據中國中醫藥報報導,6月7日,雲南省昆明市海埂會堂內,朱兆雲接過由雲南省委書記李紀恒為她頒發的雲南省科技創新傑出貢獻獎。在榮譽面前,朱兆雲依舊低調、平靜。
對於她而言,榮譽遠不及民族醫藥事業發展來得重要。在探索民族藥創新發展路徑的實踐道路上,朱兆雲已經奮鬥了30年。
“雲藥”耕耘,創業不畏險
上世紀80年代初,朱兆雲剛剛大學畢業。出身中醫世家的她,溫柔內斂。她30歲時已經帶頭完成了大理地區中藥資源普查,主編《大理中藥資源志》,成為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典型。此後,赴雲南省藥材公司建設質檢科,受命改變省醫藥產品檢測站困境,全面負責雲南省醫藥工業公司技術工作……朱兆雲一直奮戰在最前線。
1999年,朱兆雲被組織派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彼時的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即將轉制失去財政支持,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面臨生存問題。“怨天尤人無濟於事,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決問題!”在省科技廳組織的轉制單位代表會議上,朱兆雲的表態擲地有聲。十多年一線工作經歷,讓她對國家產業佈局、雲南省醫藥產業發展佈局了然於心:雲南屬我國獨特的低緯高原地區,其生物資源和民族文化多樣性之豐富程度為全國罕見;天然藥物資源占全國總數的51%,省內25個少數民族各有獨特的用藥經驗,發展民族藥優勢明顯。
隨後,朱兆雲邁出了藥物所艱難發展的第一步——實施低緯高原地區民族藥、天然藥物資源調研的系統工程。
資源調研,創新謀發展
朱兆雲在雲南開展資源調研,找出優化的調查路線和研究方案,她借助現代科學理論,反復斟酌精心設計,最終設計出覆蓋完整氣候帶的調查路線,制定出“民族民間應用+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點的基原+生態適應性”的融合研究方案,保證了調研工作的全面、系統和深入。
從2003年第一卷《雲南天然藥物圖鑒》出版,到目前已出版專著3部15卷共755萬字,建成3個共用資訊資料庫,朱兆雲團隊共採集到80378份標本、近16萬張照片、4012種天然藥物的準確鑒定、451種新藥用植物資源的發現,以及5567個民族語言文字藥名的翻譯和1679種藥物基原的確證。
這些工作,為民族藥、天然藥物資源的搶救、保護和持續利用提供了研究支持,被業界評價為“功在國家,利在人民,惠及子孫的善舉”。資源調研系統工程的展開,建立起藥物篩選方法和評價體系,為藥物開發和產業轉化發展打下基礎。
至此,民族醫藥的兩條發展線路在朱兆雲的眼前逐漸清晰:以系統資源調研為核心的科研線,以及以民族藥應用開發為重點的產業轉化線。
護民族醫藥,挑振興重擔
“我喜歡科研工作,我希望能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為對病人最直接的幫助。他們的病痛緩解了,就是我們醫藥工作者的最大欣慰。”朱兆雲說。
在資源調研過程中,彝族群眾對跌打損傷、乳腺小葉增生等疾病的獨特治療經驗吸引了朱兆雲的注意。在此過程中,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比如收集到的類似處方成百上千,同一來源的藥材有數個名字,數十種藥材叫同一個名字……民族藥開發絕非易事。光是為了給藥材定種,他們反復找藥材、采標本,對每一種藥材與原植物標本的對應關係,都需要找到多位用藥者交叉印證,最終確定。
在朱兆雲的組織帶領下,團隊成員通力協作,完成了系統規範的藥學、藥理、毒理及臨床研究。以彝族民間用藥經驗為基礎創制的金品系列彝族藥誕生並實現產業轉化,取得6個國家發明專利,5個新藥生產註冊批件。
金品系列彝族藥由痛舒膠囊(片)、腫痛氣霧劑、腫痛搽劑、腫痛凝膠、傷益氣霧劑5個新藥組成,對乳腺小葉增生、痛風、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等疑難病及常見病療效顯著。
基於民族民間使用方法,從處方上將口服與外用分開,使口服更安全,外用更有效。金品系列彝族藥迅速得到醫患雙方的認可,痛舒膠囊(片)和腫痛氣霧劑進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5個新藥近5年累計直接銷售收入6.2億元,利稅1.6億元,成為彝族藥新藥創制的成功範例。
“這麼多年,我們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密切結合的研究模式,對低緯高原地區極其豐富的民族傳統醫藥和天然藥物資源組織實施了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公益性的系統研究。這個思路換來了今天來之不易的成績。”朱兆雲說。
藥物所獨立完成的“低緯高原地區天然藥物資源野外調查與研究開發”專案,因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榮獲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及其他多項省部級獎項。在此前和之後,朱兆雲個人榮獲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學術發展特別貢獻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個獎項和稱號。
朱兆雲談得最多的是民族藥,從搶救傳承到創新發展。在她眼裏,平臺是取得任何成績的基本保障,所有的榮譽都屬於團隊,自己僅是團隊的代表。
填補雲南新藥研究空白
17年來,藥物所的草木在榮枯之間見證了破舊的大樓、叢生的荒草和渙散的人心。在朱兆雲到任之後的蛻變和成長——“沒有朱所長,就沒有藥物所的今天”。
在藥物所艱難起步之時,她帶領團隊完成了GMP和GLP建設,填補了雲南新藥研究安全性評價規範的空白。
如今,藥物所已建成包括天然藥物資源研究室在內的10個研究室,形成了系統、特色鮮明的新藥研發鏈。藥物所被認定為西南民族藥新產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生物醫藥中試生產中心。
隨著體制機制的改革,藥物所整體進入雲南白藥集團,成為集團創新研發主體。藥物所人才團隊不斷壯大,目前在職人員中有博士28人、碩士120人,還有海外引進人才、國務院津貼、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省技術創新人才、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等近50人。
目前,這支在實踐的磨礪中越發精幹的團隊正在接受更大的挑戰:民族藥國際註冊研究。經多年臨床驗證,金品系列5個新藥顯示出優良的安全性和顯著療效,朱兆雲組織團隊,緊密圍繞中醫藥走向國際的國家戰略,結合對國際尤其是對美國市場的縝密分析和研判,選取痛舒膠囊和腫痛氣霧劑開展國際化研究,爭取最終實現在美國的藥品註冊。
是怎樣的信念,支撐朱兆雲堅持為民族藥事業奮鬥三十多年仍未停步。朱兆雲說,“只有腳踏實地做工作,才經得起考驗”。
三十多年來堅守一線,在實踐中辛勤探索民族藥創新發展路徑,她深刻體悟到,在探索的道路上,只有通過實實在在的一線實踐,才能獲得科學的認識,也只有通過實實在在的實踐,才能修正已有的認識並使之不斷昇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兆雲主編的有關民族藥創新發展路徑的專著即將面世,該專著將系統回答“當地有一些好的民族藥物資源,應該怎樣開發”這一難題。
這是當前中醫藥、民族醫藥大發展的背景下,許多人的難題。
這部凝聚她三十多年實踐路上全部收穫的專著,是交給民族藥的又一份完美的答卷,也是又一個新的開始。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