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亞健康醫師:運用中醫藥及亞健康理論,進行亞健康人群測評、調理、諮詢和管理的專業人員。主要工作任務包括,運用中醫亞健康學診斷方法,進行諮詢、記錄;運用亞健康狀態測評系統、設備,進行亞健康狀態分析;制定亞健康調理方案;調理亞健康狀態;運用亞健康狀態測評系統、設備,評估調理效果;指導實施預防保健、身體鍛煉和康復調理;建立亞健康調理檔案,進行隨訪觀察。
一個成立僅8年的臨床科室,6位醫師,年門診量6萬人次,每天有200位患者進出診室,他們帶著五花八門的健康問題前來,這些問題涉及身體各個臟器乃至全身。這裏的醫生笑稱自己對患者“管得很寬”,“寬”到連他們要參與什麼娛樂活動都要“遵醫囑”。
這個科室就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亞健康科,2008年該院將亞健康診治定為治未病中心的基本內涵,科主任彭玉清成為當時全國為數不多的亞健康醫師。
什麼是亞健康?它有哪些表現?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範亞健康研究及干預的檔《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指出,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於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症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
彭玉清介紹,臨床常見的亞健康表現分為3類。一類是機能不足,表現為疲勞、失眠、焦慮、抑鬱等。其次是機能紊亂,表現為各類綜合征,如更年期綜合征、電腦綜合征、代謝綜合征等。第三類是中醫體質偏頗,如氣虛、氣鬱、濕熱、痰濕、血瘀、陽虛、陰虛等體質。
通常患者到亞健康科就診,彭玉清首先要對其做系統平衡性測評和中醫辨證分型測評,借助檢查設備,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患者神經遞質活性和平衡性及中醫體質做出判斷,提供有針對性的亞健康調理方案。
亞健康調理方案皆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為原則,對患者的起居、飲食、運動、娛樂提出建議,也會採用中藥、針灸、拔罐、耳穴埋豆、導入儀器等中醫傳統干預技術進行經絡調理和體制調理。
85歲的李老先生是彭玉清的老病號,他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腦梗、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性腎病、眼底黃斑變性、糖尿病、高脂血症、頸椎腰椎病。儘管如此,關注健康的他嚴格遵守各專科醫生醫囑,一直把身體各項指標保持在正常範圍。即便這樣,他依然會覺得身體虛弱、容易疲勞、睡不好覺。幾年前他來到亞健康科,通過彭玉清的調理逐漸恢復了良好的生活狀態。
彭玉清認為,李老先生屬於典型的病理體質,病理體質與衰老相關,而衰老是由肝腎虧損,元氣不足,臟腑得不到足夠濡養導致。明確了病機,彭玉清以調補肝腎、補元氣加化瘀通絡為法則,為此類患者開具中藥方。並隨著與患者的交流,把四季起居要點、該吃什麼東西、睡前泡腳方、隨手就能按摩的穴位,甚至對待事情的態度一一都交代清楚。
像李老先生這樣的老病號,占彭玉清接診量的1/3,定期來聽彭大夫的“叮嚀”已經成為他們的一個習慣。
彭玉清說,相對中醫各專科臨床醫生來說,中醫亞健康醫師把“不針對病灶,著眼於整體”的中醫思維做得更純粹,能夠達到延緩慢性疾病發展進程、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
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會長孫濤介紹,中醫亞健康學建立在中醫“治未病”思想基礎上,中醫亞健康醫師的主要執業點就是醫院的治未病科、亞健康科等,他們的工作根本是防患於未然,把疾病阻斷在發病之前,“釜底抽薪”地降低疾病發生率,提高公眾健康素養。
《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加速具有新型知識結構的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積極扶持多學科結合的創新團隊。孫濤表示,中醫亞健康學是中醫學與亞健康學相互融合滲透形成的新學科,是中醫藥學發展的新方向。
《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健康服務業相關學科專業,引導有關高校合理確定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規模。孫濤認為,新職業中醫亞健康醫師的設立將會帶動中醫藥高等院校對中醫亞健康本科專業的設置,壯大專業人才隊伍,提升專業技術人員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水準。
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